今天出現的主人公是多年相伴左右的哥們兒-李政,想當年,他胯下一台本田NSR250,俗稱P3,在圈子裏頗負盛名。2000年前在沈陽的年輕人,以擁有一台像樣兒的摩托車為榮,停車在路邊,會有穿著短裙的漂亮女孩兒過來搭訕:"哥,帶我兜一圈,好不好嘛?好不好啊?"上車以後就在市區裏兜一圈,嚇得女孩兒們花容失色,緊接著去吃夜市的大排檔,幾分醉意後就去開房。
那時候的玩車圈子多數由十幾歲或者二十剛剛出頭的年輕人組成,現都已奔四或是步入中年的年齡。據說,這個城市裏第一批拿到摩托車駕照的人,死的死,傷的傷,殘廢的殘廢,以生命和鮮血、傷痛捍衛了不朽而鮮明的公路神話。
有人說,那個時期的玩車人很猛,以狂風暴雨般又迅雷不及掩耳地速度讓後來的人都望塵莫及。
有人說,那個時期的摩托圈子裏出現了敗類,現身說法並提供摩托車現場演練,教會了交警如何在抓到摩托車的第一時間,確定鑰匙口的位置並拔走摩托車的鑰匙。
所謂有人說,其實是李政說,他是一具活化石。在那個年代我還是一個背著畫板四處學畫的少年,不僅對摩托車缺乏認識也一無所知,更買不起。他說,那個時候的街頭暴走的車手,嘴上叼著一根煙,隻戴著墨鏡,沒等熱好車就倉促上路了,後輪胎的胎花早已經磨的蕩然無存,什麼是摩托裝備?什麼是駕駛技巧?什麼是安全理念?引擎啟動的瞬間便隨著女孩兒們的尖叫換成腎上腺素急劇飆升,胯下一台公路賽,誰比誰死的快?
早些年聽一個出租車司機說,有一天他正在路上開出租,後視鏡中突然一前一後閃現出兩台公路賽,太快了,從聽見摩托車的聲音,到超過他的出租車,僅用了幾秒。兩個車手年齡不大,都沒有戴頭盔,跑在前麵的摩托車後座上還坐著一個女孩兒,她緊緊地貼在男孩兒的後背上,他們的速度有150,不對,最少有180。出租車的前方就是一高架橋,他心想:"壞了,摩托車這速度不減速,肯定過不去前麵的弧線彎兒。"果不出所料,沒帶人的摩托車減速了,帶人的卻結實地撞在高架橋的水泥護欄上,死的太慘烈了,兩個人血肉模糊,沒等救護車到就咽氣了。
李政說這太正常了,屬於他們的玩車年代,圈子裏哪一年不出幾回事兒?旁邊的人打斷他說:"幸虧你後幾年騎的慢了,要不現在連吹牛逼的機會都沒有。"
活生生的一部老電影「烈火戰車」,不同的是電影裏的馬路車手,全副武裝,裝備齊全,換個說法,穿上全套頂級摩托車裝備就安全了嗎?在2010年進行的摩托GP意大利米薩諾站的比賽,代表本田車隊出戰Moto2組別的日本車手富沢祥也在一次撞車中頭部遭受重創,在被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年僅19歲。他的裝備達到超高的專業級別水準,在一定的車速下出現事故,任何裝備都無力挽救專業和業餘車手的生命,假如生命可以重來,有誰還會選擇極具缺乏安全性的賽車運動?
非法賽車是交通部門明令嚴格禁止並且瘋狂打擊,早些年,交警追趕摩托車的現象屢見不鮮,經常出現沒有騎車經驗的新手,被交警攆得撞車身亡,卑鄙下流的是這些狗腿子卻害怕承擔責任,驅車揚長而去,打電話通知另一警車前去處理現場,事實上很多人並沒有飆車卻在交警追逐下喪命。
此時此刻,鍵盤上打字的手不住地顫抖,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寫下去?是結合時代背景寫一部多人物構成的小說?還是寫一部自傳式的長篇紀實文學?無論寫成什麼,都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真人真事,如果有人撕開傷疤而鮮血淋漓,你會跟著一起疼,那麼在你身上,也會有同樣地累累傷痕在隱隱作痛。
1999年之前是李政他們的故事,1999年之後是我的故事,我在全國各個摩托論壇上的網名叫做"騎士教師"。
,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看得爽了賞個錢嘞!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