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是火炮演練,軍器局火炮司主事白瑞生負責製作的火炮,已經運過來十門了,火炮隻要有技術,製造並不像燧發槍那樣慢。

而白瑞生就是這個有技術的人,他在佛山赫赫有名,佛山是大明後期冶鐵最發達的地方之一,不管是民用的各類鐵器,還是軍用的各類兵器、火器,應有盡有。

他進入火器司後,朱慈烺提醒他把泥模鑄炮法,改成鐵模鑄造,白瑞生試驗了幾次,很快就解決了其中的難點。

相比起泥模,鐵模鑄造法具有結構穩定、可以多次使用等優點,可以消除泥模鑄炮形成的多氣孔,減輕炸膛的缺陷,同時縮短鑄炮周期、降低成本。

現在火炮司就主要鑄造重型的紅夷大炮,這是攻城利器,還有佛郎機類型的中、小型後裝火炮。

紅夷大炮自然不用說,佛郎機類型的後裝炮,朱慈烺是準備大量製造裝備軍中的,後裝炮的優點就是射速快,在野戰中優勢很大。

至於子銃和炮身密封不好的問題,射程近的的缺點,隻能在鑄造的時候提高要求,和一些精巧設計來減輕。

現在這十門新炮,可是用最好的技術鑄造出來的,2門紅夷大炮,5門中型佛郎機炮,3門小型佛郎機炮,朱慈烺給它們重新製定了名稱。

過去稱呼的某某將軍炮實在是有點多和亂,另外紅夷大炮、佛郎機炮雖然都是借鑒國外的,但大明一直有在改進設計,總不能有這個形態的類似的炮,一直都叫這個名稱吧。

那就按千斤以上的為重型炮、500—1000斤的為中型炮、500斤以下的為小型炮區分,三種分為神威重炮,神武大炮,神勇小炮,再按照是哪一年定型的,就叫多少式,這樣簡潔明了。

比如現在還是崇禎17年,這十門新改進定型鑄造的炮,就叫17式,那這2門紅夷大炮就叫17式神威重炮,5門中型佛郎機類型的就叫17式神武大炮,3門小型佛郎機類型的就叫17式神勇小炮。

要是同年有其他類型的炮,那就加個杠,17—幾等等。(此段不喜勿噴,隻是參考現代裝備命名,方便閱讀)

首先演練的是17式神威重炮和17式神武大炮,這7門炮同時炮擊800米處的幾個竹子搭建的模擬靶標。

這神威重炮的射程能達2公裏左右,這裏觀看不便,便沒有射那麼遠,跟著17式神武大炮炮擊800米的目標。

見炮兵們動作嫻熟,17式神威重炮要8個人負責一門炮,都有各自的分工,裝入定量包好的火藥,用長棍推入炮底捅實,放入炮彈,有人計算瞄準目標,調整好炮口方向後,點火。

“轟!”一聲巨響,整個炮身連同炮架都往後一退。

還有觀察手拿著單筒望遠鏡查看炮彈落點,以便調整準度。

第一發沒中,另一門調整好炮位後,打出,還差一點點,因為隻有兩門17式神威重炮,所以還得清理炮管,等會裝填好才能繼續打。

另一邊佛郎機類型的17式神武大炮屬於後裝膛炮,那就簡單多了,將預先裝好的子銃卡入母炮膛身裏後,在後麵插入插梢卡緊就能點燃引線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