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朕想派兵討伐他的,但如今大明風雨飄搖,不適合起內亂,為了大明的穩定,朕才一直容忍他的罪途。

所以朕讓你給他寫一封信,規勸他以國事為重,立刻出兵入四川剿滅張獻忠部!”

又是左良玉,侯恂現在真是覺得,當初自己舉薦提拔左良玉,到底是不是一個錯誤的行為。

左良玉以前就驕橫跋扈,不聽其他的人號令,所以開封之戰的時候,崇禎才讓在獄中的他放出來,去節製左良玉和他的部隊。

雖然因為開封之戰失敗,他再次入獄,如今又再次因為左良玉的事情,被皇帝召見免罪。

左良玉已經發展到擁兵自重,不聽朝廷召令的地步,可能真是自己錯了,左良玉不忠,以後必成大禍。

“回皇上,隻怕左良玉如今不一定會聽草民的!”幾年不見,侯恂也不敢承諾能辦好。

“據朕了解,左良玉對你還是比較尊敬的,你就用這份恩情去勸他吧,讓他認清現實,迷途知返,相信你也不想看到大明因為他而起動亂吧!”

“這……是,草民遵旨!”

侯恂作為曾經的明臣,大明的子民,自然是不希望大明內亂,讓叛軍得了便宜,況且左良玉還是他舉薦提拔的,這事跟他有因果,皇帝也赦免他的罪名,種種原因加起來,他隻能無奈答應了。

回到家中,侯恂就開始寫信,開始是拉攏一下感情,將自己出獄的情況說了一下。

然後便在信中將弘光的意思轉達給左良玉,並警告他,如果他再對朝廷陽奉陰違,可能會引來朝廷的出兵討伐,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他能夠以大局為重。

後麵也以他個人名義的請求,看在他的麵子上,希望他盡快出兵入川和張獻忠戰鬥,幫助朝廷結束叛亂,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

這封信讓人送入宮給弘光審核完後,就送回去,讓侯恂的人自己送到武昌。

朱慈烺也再寫一封聖旨,斥責左良玉消極應付,問他是不是想抗旨不遵,生有二心。

命他接到聖旨後,必須馬上派兵出發。同時告訴他,軍餉糧草的問題,等八月夏稅收統計完後,會運二十萬兩白銀,三十萬石糧草到武昌。

五萬出征將士的軍餉糧草由他先行解決,到了四川之後,軍餉糧草全部由蜀王府承擔。

在這種時候對左良玉是不能慫的,態度必須要強硬,皇帝和朝廷越是慫,這些軍閥就越是有恃無恐,認為皇帝怕他,需要他。

強硬的態度代表皇權的威勢,朱慈烺在聖旨裏又沒寫要處罰他什麼,隻是口頭訓斥,這種強硬又不會直接將他逼反。

從京師被圍,崇禎死後,左良玉的行為有二心,已經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但這種事不到最壞時刻,是不能公開來說的,因為那就代表朝廷和左良玉已經撕破了臉。

不過這種可能性應該很小,現在的大明可不是曆史上朱由崧時的大明,現在朝堂很安穩,朱慈烺又是最正統的大明繼承人,又手握大軍,威勢百官。

左良玉找不到任何比較合理的反叛借口,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左良玉隻能一直維持和朝廷半妥協,半抗拒的態度。

隻要他不敢反,朱慈烺就可以用很強硬的態度去斥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