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了一頓美味之後,大家都圍著火爐不肯走動,小小的地方被我等霸占之後,竟然顯得很擁擠。楊爸爸楊媽媽都在廚房裏忙著收拾,隻有年邁的爺爺跟我們一群小孩子在聊天,說是聊天,還不如說他在給我們講故事,關於龍潭的故事,盡管我們都聽說過,卻還是認認真真的聽著。
楊爺爺說,這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會昌5年,唐武宗李炎信奉道教,因佛寺泛濫,便采納了道士趙歸真和李德裕的建議,拆毀寺院,大肆屠殺佛教門徒。因而佛教弟子到處逃難,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其中蘭若寺的一個法號叫渡真的小和尚逃難至此,見這荒無人煙的,便定居下來。他搭蓋茅草棚為棲身之所,餓了吃野菜,渴了喝山泉,平日整天打坐或是誦讀殘存的經書,日子倒也過得安穩。
因是深山老林,平日沒有閑人踏足,也過了幾年悠然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正砍柴時,隱約聽到有人喊“救命”,可再側耳一聽,又聽不見了呼救聲,他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準備和柴回家時,卻隻見兩個強盜模樣打扮的男子,正趕這一對年輕夫妻,他這才確定,剛剛確實有人呼救。他也是學過一些佛教武功的,應付一兩個人也是綽綽有餘,所以他便挺身而出,救下了這對年輕夫婦。
這對夫婦原本是做買賣的,有幾個鋪子,家境殷實,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本也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隻可惜好景不長,他嫌市中心太過吵鬧,便買了郊區的一處奢華的房子,全家住了進去。不久夫妻倆出遠門進貨,家裏隻剩下孤兒老小,可不曾想卻被強盜盯上了。這天一夥強盜衝進家裏,家裏被洗劫一空尚且不說,這些惡匪竟然殘忍地殺害了老父老母,還有尚且隻有2歲的幼子。
等他們回來時已是物是人非,夫妻倆抱頭痛哭一場,便決定報官。可是縣太爺卻收了土匪的好處,反告他們誣告,隨便安個罪名想處死他們。幸而天佑可憐人,一個在衙門裏當差的朋友提前透露了風聲,他們才得以幸免於難。他們無處可去,總想著報仇的事,卻不知不覺地走到了以前的家,被盯在那裏的土匪看見了,便被再次追殺。他們隻顧著逃命,不知不覺就走進了這深山,還是差點命喪惡徒之手,幸而被這位師父出手相救。
師父問他們以後何去何從,他們也隻是無奈地搖頭。師父便提議他們住下來,一起改建這深山老林,躲避世間紅塵俗世,這對夫婦也知道渡真師父也是逃難至此,同是天涯淪落人,最終也答應了,但是要求師父務必幫他們,懲治那夥強盜,渡真師父沒有一口答應,隻是說會盡力想辦法,但不會殺人。這夫婦知道這樣已經是難為出家人了,便也不再勉強。
他們又在潭邊的搭了另外一個茅草棚,與渡真師父的蘭若寺比鄰而居。他們將這汪碧潭命名為碧寒潭,將這塊荒無人煙的地方,命名湖山村。今後的十幾年裏,他又陸陸續續地收養了許多的孤兒,並將他們帶上湖山之巔,而後他也通過一些手段懲治住湖山上的盜匪,一些受害人也被解救到此。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兒也熱鬧起來,不再荒無人煙,慢慢地竟然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落。
在渡真師父的帶領下,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勞作,換得生存物資。十幾年下來,這湖山村也改頭換貌了,蘭若寺再也不是原來的破草棚了,也重新建過了,當然都是村民們為感謝渡真師父而集資建造的。唐武宗龍殯歸天後,朝廷對佛教的殘害也相對弱了許多,政策也放寬了,渡真師父也會時常下山走動。不過蘭若寺裏還是隻有他一個人,他會教村子裏的孩子念書認字,平時也會砍點柴去換點碎銀資助需要幫助的人。
他一輩子都待在這個村裏,時常樂善好施,在這一帶很有聲望。直至幾十年後,他年老體邁,最終圓寂了,享年92歲。傳說他的慈悲為懷感天動地,圓寂那天明明是六伏天,卻下著鵝毛大雪。村民們都準備將他下葬,卻隻見他的舍利子化作一道金光,衝天飛騰而去。村民這才看清楚,原來是一條火龍,它在空中盤旋了許久,最終戀戀不舍地衝進了碧寒潭。從此以後,隻有湖山村的村民偶爾見過那火龍現身,它每次現身都是因為村裏有什麼劫難,村民們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平安地度過劫難,所以這才知道是渡真師父在守護著他們。為紀念渡真師父,村民們決定將碧寒潭改名為龍潭。而渡真師父當年救下的夫婦家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世世代代守護龍潭,不得無故遷徙。
這麼多年以來,那守護家族世世代代時時刻刻都謹記著祖訓,一直居住至今,從不曾遷徙他處,隻是後人卻再也沒有見過火龍現身。
楊爺爺講到這裏便戛然而止,表情很嚴肅,輕聲歎氣,望著楊楊語重心長的說:“孩子,你也要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