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溫軟的陽光(全書終)(2 / 2)

陳氏氣鼓鼓地去了,鄭圖嘖嘖嘴,先罵了聲:“臭娘們,頭發長見識短。”又是一歎,搖搖頭,自嘲道:“說來說去,還是咱自己沒本事,若有本事,跟隨李大將軍去征南詔,將來封侯拜將,呼奴使婢,也是風光。或不然向長安、洛陽的銀櫃借一筆錢去下南洋,占幾處小島,自家建國稱王,也是自在。沒膽量出去,隻好守著這官位苦熬咯。選官苛嚴,規矩又多,上下幾百雙眼睛盯著,雖說待遇還算優渥,到底失了自在。”

……

下邑西南,界橋外二十裏處,一支由長安來的官隊正在路邊樹蔭下休息,他們一大早從驛站出發,準備在午前趕到下邑縣城。巡察天下十分辛苦,這些人一個個麵黃肌瘦,滿麵塵灰,若非官袍加身,弄不好會被人誤認為是乞丐幫在冬遊。

一大早天還蒙蒙亮,他們就出了驛站,宋州下邑縣是他們此次出巡的最後一站,臨近年關,他們都盼著早點結束好回長安過年,但大燕律法森嚴,約束官吏十分嚴苛,他們哪敢敷衍了事,隻好擠擠時間,先苦後甜。

早起一出門天就陰沉沉的,此刻竟還起了冷風,眾人忙把雨具都拿了出來,準備冒雨前行。此行帶隊的是大理寺六品巡按張靖符,另有一位七品監察禦史,二人雖作一路行,但休息時並不戴在一起,天使巡察地方,禦史隨行監察,同道不同謀,分開為避嫌。

前方探馬回來,報說距離下邑縣界橋隻有五裏地,縣裏派了一位老吏,本鄉派了一個向導,俱候在邊界等候。

張靖符讓把隨行官員都召集起來,交代道:“馬上就到下邑了,我在此重申三條:一、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褲襠;二,秉公執法,不偏不倚,不枉不縱;三,有事多請示,不要擅做主張。”

宣布完三條後,又語重心長地說道:“這裏是宋州,除了禦史盯著,還有其他人盯著,身子要正,萬不可讓人抓到了把柄。朝廷給的俸祿不薄,津貼更是豐厚,過得起體麵生活,何必為了三瓜兩棗的連累一輩子不得出頭呢。”

眾人皆道謹遵教誨,正要起身,忽見一匹驛馬自西方而來,驛卒的背後插著三竿黃旗子,這是傳遞京城急報的驛馬,插黃旗說明事關皇家。

驛馬被眾人攔住道路,放緩了速度,因見擋路者都是官身,自也不敢放肆。張靖符喝退左右,清出道路,驛卒下馬道謝,張靖符道:“不敢耽誤皇使公幹。”

驛卒道:“雖是皇家事,卻非急務,也須廣而告之。報各位官長得知:聖主冊立德王為皇太子,襄陽郡王李軌封襄王、臨川郡王李海封川王、宣城郡王李儉封宣王、永安郡王李慕賢封永王、遼東郡王李長樂封遼王。後宮,進齊貴妃為皇後,惠妃補貴妃,進賢儀田氏為惠妃,封卿氏為美人,昭告天下軍民知曉。”說罷取出皇榜給張靖符等人看。

這皇榜是要公開張貼的,提前看看也無妨。

張靖符看完,生了一樁疑惑:“渤海郡王沒有晉封親王嗎?”

驛卒道:“皇榜中未曾提到,怕是年歲還不夠吧。”

張靖符在心裏一盤算,李遵的年紀在諸郡王中並非最小,連比他年幼的李茂養子李軌都封了親王,他為何不封親王,卻是有些意思,當然這些皇家宮廷裏的事,輪不到他一個六品外官去置喙,便交還皇榜,連聲說:“我大燕有了新皇後,有了皇太子,有了這麼多親王,真是可喜可賀啊。”

“普天同慶。”

“是啊,普天同慶,祝願我大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和平安康,祝願我陛下和皇後身體康健,福壽綿長,祝願我皇太子茁壯成長,早成棟梁。”

驛卒上馬自去,把長安宮裏的這樁好事傳播給南方百姓,以便普天同慶。

張靖符站直身體,活動了一下脖子,甩了甩臂膀,又轉了下腰肢,抬頭望天,烏雲已經裂開,露出碧藍的青天,太陽漸漸升高,放出溫軟的光熱,這光雖不甚強烈,卻很踏實,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讓人從內到外透著舒坦,透著希望。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