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我不是小心眼兒(1 / 2)

政事堂現在的四位宰相是鄭孝章、李絳、李德裕、謝彪,新朝初立,四人總有忙不完的事,為了提高效率,無縫對接,李茂下詔在政事堂北麵新建一殿,名昭華殿,設專道聯通,方便宰相覲見和皇帝到政事堂問事。

“嚴秦大將軍稟報,已取漢中,因軍糧短缺,請求休兵一個月。”

“嚴秦奪占漢中,打的漂亮。可為何遲遲不願入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對嚴大將軍來說這算不得什麼,昔日劉辟叛亂,朕與他同赴蜀中平叛,他又駐守山南西道多年,對蜀地很是熟悉。”

“一則,軍糧不濟,二來,蜀地今春爆發瘟疫,大將軍恐大軍沾染瘟疫。故而……”

李絳的話沒說完,李茂便怒道:“這不是理由!這是借口!他看楊奇、摩岢神通都封了郡王,他沒有,故此心中不快。”

眾人不防李茂會發這麼大的火,一時麵麵相覷。

鄭孝章道:“昔日南詔國趁吐蕃竊取長安,關中混亂,關東諸侯忙於救亡之際,曾出兵兩萬攻陷成都,掠十萬百姓為奴,蜀地百姓恨之入骨,前朝無力征討,大失蜀中百姓之心。今若討平南詔,必收蜀中百姓之心,鞏固國基本。成事者功勳彪炳,未嚐不可破格封王。”

李茂道:“孝章此言甚好,告訴他們,破南詔者封雲南王,永鎮國門,世襲罔替。”

李德裕道:“封爵以定親疏,用以酬功,也未嚐不可,破南詔封雲南王即可,世襲罔替則不必。不然,各處建功者豈非個個都要封王。”

李絳道:“收複域內之地不必封王,拓展域外新地可以封王,亦可世襲罔替,昭示皇恩浩蕩,隻是不必鎮守原地,免得坐地生根,養成尾大不掉之勢。”

鄭孝章道:“這也不可一概而論,如陰山、豐州以南,可以封王,卻不必世襲罔替,等將來諸王年老便遷歸長安居住,至於南詔、安南之南,地理偏遠,封王之後,仍宜令其就地駐守,施以教化,使新域蠻荒慢慢開化。數十年、一百年後,變成了熟地,再思良策。”

李茂道:“關山路遙,難以如臂使指,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封王便是朕的分身,坐地生根方便鞏固新域,世襲罔替便是酬勞。同文同宗,共用華夏文化,便是兄弟之國。兄弟之國,血濃於水,終究是一家人。我大燕東、南、西、北多的是無主之地,有能者開疆拓土去,先到者為王。不必非得盯著域內這點地方,爭個你死我活。”

四人齊頌皇帝英明,不敢多言。李茂笑道:“朕說過政事堂內議論,暢所欲言,言者無罪,不必有什麼顧慮。也不必虛頭巴腦,可以直抒胸臆,治國要崇文重禮,虛的一套不能丟,但治國更要講求實務,勤謹、務實、誌慮長遠,才是國家之幸。”

眾人皆曰:“受教了。”

李茂道:“南詔、吐蕃這些地方素來不服中原教化,與其讓土人異族坐大,不如讓咱們自己人來稱王稱霸。嚴秦也好,赤心也罷,隻要他建國後不割斷與中原的血脈聯係,不倒行逆施,摧殘文明,我就尊重他這個王,跟他做兄弟之邦。”

一席話隻說的眾人心驚肉跳,熱汗淋淋,自古以來皇帝要的是四海一統,域內皆自家,強根本弱支脈,隻求保全腹心之地,哪管邊疆盈縮。國家強盛時開疆拓土,恨不得天下盡入一家囊中,隻有實在降服不了的地方才施以羈縻手段,也是時時懷揣著侵吞之意。待到國家衰敗時裂土以求安,這土地寧予外人,也不會給自家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