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霸東北亞二1(1 / 1)

第二卷盛世長風第九章 風雲際會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曆史在經曆了魏晉南北朝的過渡期和陣痛期後,終於再次迎來了大一統的局麵。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裏,中原大地上的各個民族相互衝擊、血肉相搏,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古老的少數民族在山河激蕩、金戈鐵馬中與北方漢族逐漸融合,北魏孝文帝更是以強製改革的手段加速了這一進程。中華民族在經曆了這一次大換血之後,也將中國封建時代推入了成熟鼎盛時期。

有人說,北魏孝文帝改革推進了拓跋鮮卑族的漢化進程,使北魏從半封建半遊牧政權蛻變成了標準的中原式的封建王朝;也有人說,北魏孝文帝把都城從雁北之地的平城遷到中原腹地的洛陽,把皇族姓氏由拓跋改為元,讓貴族習漢字、說漢話、循漢禮、尊漢製,就等於把拓跋族——這匹縱橫長嚎於陰山河套南北的草原狼的獠牙和血性生生拔去。漢化、改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拓跋鮮卑自我消亡,被中原文明所同化的過程,是在自取滅亡。

無需過多的去討論漢族與胡族的民族性,但是從客觀上看,如果沒有這一次雷厲風行的大變革,以鮮卑為主的北方少數民族不會如此徹底而迅速的融入到全新的漢族中來。

中原漢族的概念,在南北朝時期已經與秦漢時期大不相同。南北朝之後的新一代漢族,是之前漢族和各個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合的產物——匈奴、鮮卑、羯、氐、羌,都成了漢族的一部分,隨後取代北周的楊隋政權和取代隋朝的李唐政權,都是由胡漢混血而來。

在隋唐統治者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文明與血勇兩種不同的性格因子,正是在這兩種性格因子的相互作用下,隋唐二朝才能以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姿態開創出中國封建曆史上獨一無二的盛世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