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方加冠太祖喜結連理,再進宮宋邵敬獻良策(1 / 2)

“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記·淮陰侯列傳》)

靺鞨族統治失矩,是故諸多豪傑競相起義。是以孟子有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亂世硝煙滾滾,爭天下的手段可以有很多,而得天下卻必須先得民心。

上文說到,烏荼突然發難,使得程易不得不全力抵禦,再征長垣的計劃也就此擱置。

舊曆1271年秋,烏荼國內的這一次大圍剿,幾乎波及了所有的義軍勢力。據民間史料記載,“師行過處地龜裂,生無存,叢骨竟以萬計,複為人所踐,求無完全。”各大史書對此的記載也是慘絕人寰,粗略估計有十幾萬人因此喪生。

這場大戰持續了將近九個月,因著朝中變故,烏荼一方被迫撤軍,義軍算是勉強得勝。然而做事畢竟不能隻看表麵,烏荼此次圍剿,劉度明、程易、宗辯等實力雄厚又禦敵得當,自然得利頗豐,而那些零星分散的小股勢力卻遭了滅頂之災,幾乎被剿了個幹幹淨淨。

劉度明進一步統一揚州十二郡,並趁機兼並荊州東南二郡十一縣。

程易原本占據豫州九郡之四郡及徐州三郡,此次也是將徐州十五郡收入囊中大半。

宗辯雖未稱帝,卻早已是北方義軍之共主,此次烏荼來犯,宗辯可以說是每戰必勝。如此一來,冀、兗、青三州的義軍,實際已基本劃作宗辯的勢力。

而趙晟這九個月來厲兵秣馬,先後占領了長垣臨近的幾座城池,周圍村莊也都安置妥當,軍隊數量也由之前的兩千餘人增加到萬餘。雖說也是擴張了勢力,比起劉度明等人卻是相去甚遠。

究其原因倒也尋常,烏荼此次既然花費如此大力氣圍剿“叛軍”,自然不可能單獨放過趙晟。是以趙晟單是應付烏荼的圍剿就花了不少功夫,更遑論一些不能宣之於口的麻煩。

好在趙晟此時勢力並不算強,烏荼並未遣大軍征討。日前的“圍剿”對趙晟來說,倒更像是一種牽製。

趙晟與敵軍對峙了一月有餘,終於將其擊退。之後趙晟遣李昌嶽攻打長垣東麵的鬆源、池感兩座縣城。李昌嶽一路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二城縣令自知不敵,主動獻降。

拿下此二城於趙晟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既能及時解決糧草軍械的短缺,二城歸附後,又吸引來了許多民眾。一時之間,趙晟名聲大噪,隱有一方霸主的氣勢。

而這恰恰是趙晟所不願看到的,正所謂世事難料,誰也無法預測下一次會是何人來攻,那時是否還能有如此好運。

此時長垣城中主事之人,趙天銘、宋邵是商賈,李昌嶽是武將,外加一些儒生,身份不同,意見自然不會一致。是以初次商議眾人各執一詞,最終也沒能商議出對策,落得個不歡而散。

趙晟入主長垣城後,就一直寄宿在城中一位耆老的家中。家中親族都死在了戰亂中,這位老人在金堂堂來犯前夕也駕鶴西去,這間屋子就成了趙晟一家的財產。

趙晟是個孝子,每日的晨昏定省是必須的。隻是今日趙天銘夫婦的院中多了一個意料之中的人。

對於宋邵來此的目的,眾人心知肚明。白日裏,宋邵是主張歸附劉度明的一方,原因有四:其一,劉度明雄據江南、兵多將廣,我方困於長垣小城,兵微將寡;其二,程易已與我方交惡,又占據中原,唯有劉漢可與之抗衡;其三,程易性情乖張,非可侍良主,劉度明廣施善政,民心所向;其四,長垣靠近烏荼國都,又在漢涼交界,為四戰之地,難成大事。

即便此言字字珠璣,白日裏趙晟卻並未開口。那時宋邵多少能猜出趙晟所想,是以早早等在此處,再進一言。

此事於《晟書·宋修潔傳》中有記載:

“太祖問之何如,(邵)對曰:‘長垣小縣,非王者之所好。時有變,則我難全。餘思之久,得一策。臣固商也,有言之能,請且離,為君說者。此美者有三,一者聽諸侯之虛實,二者說英雄赴我曹,三者因廣其勢。臣本陋,無助於此,願以此術為效。’太祖目眩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