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烏荼,黎明前可怕的黑暗(1 / 1)

舊曆1273年(新曆前14年),烏荼國最大的馬場——興都馬場上,近萬名“吅人”在照顧著幾千匹突骨馬。馬場之上隻有幾十個靺鞨族人監工,他們拿著尺餘的馬鞭,隨意地抽打著馬場中的“奴隸”。那蔑視而又不屑的眼神裏,無處不表現出“上等人”的倨傲,而那些“奴隸”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待遇,除了身體習慣性的痙攣外,連頭都沒有抬一下。

這就是大晟建國前的最後一個王朝,由北方遊牧民族靺鞨族建立的烏荼國。烏荼於舊曆974年建國,舊曆1131年攻破中原王朝的皇都,自此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奴隸統治。

靺鞨族是遊牧民族,相比同時期的中原王朝,他們明顯更為原始。與中原地區盛行的種植農業不同,靺鞨族是靠放牧牛羊,畋獵野獸為生的。因此在入主中原之後,中原大部分的沃土良田都被改造為馬場以圈養牲畜,原來的中原王朝國民被稱為“吅人”,位同奴隸,負責牛羊的料養。

“吅人”既然位同奴隸,在馬場內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的待遇。若是有在馬場內對牲畜不敬或是因為生病而垂危的人,就會被亂刀劈碎,當做牲畜的飼料。因此每個馬場的地底下,都埋了或多或少的“吅人”屍塊。可以這麼說,靺鞨族的牲畜就是喝人血、吃人肉長大的。

靺鞨族在入主中原後,當時的首領對中原的各種文獻典籍十分感興趣,曾花過大把時間搜集各種典籍。不過與其說是搜集,倒不如說是無理搶奪,畢竟不願獻出典籍的人都變成了“飼料”。而靺鞨族首領的這一興趣隻保持了半個月,就突然變臉將所有搶奪來的典籍付之一炬,並下令以後民間不得有書,違者…嗯,應該也知道會如何了。

至於靺鞨族首領為什麼突然態度反轉,除了他自己怕是沒人知道。總之這條政令雖然不過隻實行了兩三個月,卻使中原王朝實行了兩百多年的科舉取仕製度被迫中止,也讓中原地區傳承了上千年的文明險些滅跡。

正所謂“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靺鞨族如此不合常理的統治令許多中原人深感不滿。自靺鞨族入主中原至今的一百多年裏,烏荼國各地先後爆發了數十次起義,但最後皆以失敗告終。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舊曆1174年由張誌寧和殷霄貴領導的秋澤起義。兩人於秋澤縣聚起七百壯士,偷襲了附近的一處小型馬場,俘獲百餘戰馬。起義迅速得到附近幾處州縣的響應,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起義隊伍最為昌盛之時,“擁兵數萬,戰馬千匹,南部七十四州縣盡歸附之。”舊曆1177年,張誌寧自封程王,殷霄貴為祝王,國號陳,史稱後陳,定都泮京。後陳曾一度與烏荼國對峙,兵鋒幾次逼近烏荼王都。

然天不佑後陳,終要使其歸於混沌。舊曆1187年,張誌寧突發惡疾,病逝於泮京。不日殷霄貴便遭部下暗算,於前線傷重過世。自此後陳失去了兩位王君,其下的幾大勢力便開始了權力爭奪。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兩王薨逝後,後陳境內紛亂不斷,烏荼大軍趁此機會長驅直入,攻城掠地。後陳軍隊各自為戰,被逐個擊破,節節敗退。

舊曆1194年,烏荼起十萬大軍,兵臨泮京城下,城內守軍殊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城破國亡。後陳,這個曾有望一統中原的政權,僅存在了17年,便滅亡了。

“雄獅臨死前最後的呐喊,那不是絕望的呻吟,而是它對新王的威懾與考驗。”後陳的滅亡,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後陳數萬將士的流血犧牲,終會換來最終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