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1 / 3)

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美]伍德羅·威爾遜(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

美國第28屆總統)

學過外交學的人都知道,外交學有一個基本理論,就是:外交活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追求國家利益。

依照這一理論,國際上的外交活動都是圍繞著本國的國家利益進行的。所謂國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經濟利益為主的領土、資源、市場等可計量利益以及國家安全等不可計量的利益。

緒論這個理論有一句名言,叫做“國家之間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敵人或朋友”。這句名言一直被講述外交和參與外交實踐的人們奉為圭臬。

這個理論一般來講是正確的,可以說非常形象與深刻地講明了外交的目的與實質。它尤其是適用於世俗化國家。所謂世俗化國家,是指政治經濟社會已擺脫宗教控製的國家,用這一理論來讀解這些國家的外交,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們外交的來龍去脈,明白其目的與實質。

比如,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世俗化國家,除了在古代一個非常短暫的時期外,宗教從來沒能夠統治其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近代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著利益原則。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實例,是三十多年前超越意識形態障礙並且不顧盟主國美國的反對而與中國建交。

三十多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榮,從國家利益出發,舍棄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不顧國內右派的威脅與反對,也不顧不願被攪亂戰略步伐的盟主國美國的反對,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一般人理解,田中角榮與中國建交是出於對中國的友好感情的緣故,中國媒體以及日本左派媒體也都喜歡炒作這種感情,但在其背後,其實是政治家們及其所代表財團對建交之後所獲好處的精確算計。田中角榮及所代表的財團看到,與台灣相比,中國大陸豐富的廉價資源和潛在的廣袤市場更有利於日本國家和企業的發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上為日本企業就近獲得發展資源和進入中國市場鋪平了道路。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的一篇傑作,充分體現了世俗國家的利益主導型外交。

這種理論在中國也一直很有市場,很受許多學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中國也屬於政教分離、社會世俗化的國家,對利益論外交有強烈共鳴。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外交的務實色彩愈見濃厚,意識形態色彩愈見淡薄,利益外交論愈發受到學者或專家的推崇。在近期的很多外交聲明以及論文中,我國的學者和有關人員都公開地不加掩飾地把國家利益當做外交活動的正當性依據。在聯合國大會的某次發言中,中國代表在對某提案表示反對態度時,提出的理由與根據是:它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我們很多外交人員在與不同意識形態國家的人員交往時往往提出“國家利益為重”的原則,即超越意識形態或國家體製障礙,尋找利益的共同點。

但是,這種理論也有其薄弱之處,就是它不能涵蓋偏重意識形態國家的外交,尤其是不能涵蓋宗教影響強烈或者政教合一的國家的外交,利益論不能解釋這些國家外交的實質與目的。

偏重意識形態或宗教色彩強烈的國家的外交,其行動取向深受意識形態以及宗教信仰的影響,其目的往往不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實現其意識形態或宗教的目的。作為極端外交行為的戰爭,這些國家,尤其是宗教國家進行的戰爭,往往不是爭奪領土或資源等逐利性戰爭,而是宗教戰爭。

在當今世界舉足輕重的美國人的外交,其實也一直是偏重意識形態的外交。

我們看到,美國的外交與一般世俗化國家有很大的區別,意識形態往往是其外交的重要目標:

美國人一直把人權當做一個重要的外交要價。美國人在其外交活動中,習慣性地要求對方改善人權狀況,甚至在最高層次的領導人會晤中也非常認真地提出人權問題。比如在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中,美國人又將朝鮮的人權問題提出來,要求獲得一攬子解決,似乎解除朝鮮核威脅這種現實利益與朝鮮政府是否善待自己的國民同樣緊迫、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