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朝大才子楊慎寫下此詞,他感慨曆史變遷人生無常。的確,他的滿腹經綸被埋沒。他可是個神童,十一歲能詩,十二歲寫下奇文《古戰場文》。楊慎年僅二十三歲,就一舉成為大明新科狀元。然而麵對他的,不是仕途上的一帆風順。嘉靖皇帝非但不用楊慎,反而因“大禮議”事件極端痛恨楊慎父子。每每詢問楊慎近況,大臣以老病對嘉靖皇帝便欣喜異常。那麼嘉靖皇帝又是個怎麼樣的皇帝,他是個昏君嗎?
我想他是個複雜的人,一個隨性的皇帝。說他是昏君,一點也不為過,他在位期間國家腐敗加劇,同時他二十餘年不上朝。國家大政,日漸衰弱。他是個糊塗皇帝嗎?斷然不是。莫看他不上朝,可是他在俯瞰著整個大明王朝。嘉靖朝共計四十五年,其中的風風雨雨可謂大明曆代皇朝中最為精彩。精彩的是什麼,這個年代有典型。
什麼典型?我想貪官的典型嚴嵩,他代表著明朝的統治階級,他是全國貪官的中心。他貪,但是他也要維護大明朝的利益。他的一切,都是大明賜予。清官的典型海瑞,往往與世俗不合拍,但他身上有良心。他清,但是他還是會幫著大明朝。他的一切,隻是為國為民。小說中的主人公韓昀是法的代表,他要維護穩定而不是維護一個黑暗的王朝。他的努力,是要使大明王朝日漸清平。他代表著當時社會的清流,但他同時沒有清流文人的迂腐。張居正,他用政治改革來挽救大明王朝。而韓昀用的是斷案洗冤,他要使老百姓對國家不失去信心,對法製不失去信心。中國自古以來缺乏法治,多的是人治。而作為一個國家而言,法治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方針。
抓典型,也是我寫小說的一種風格。在本小說裏,與《尋風煙雲》最大的不同的就是曆史感厚重,人物性格更典型。但不是說《尋風煙雲》不好,而是兩者的寫作角度不同。本小說應該定義為曆史懸疑小說,本小說的重點不是政治而是查案。喜歡推理的朋友,就更應該來看看本小說。
本小說的女性各異,但是共同反映了當時明朝的社會風象。林楓,一個漂亮的女孩,堅強而又勇敢,但是她擺脫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縛;丁雨夢,聰明先進,但是她改變不了自己的大小姐脾氣;聶婉,傳統的賢惠女孩,但是她不夠果斷勇敢,總是讓自己遠離幸福;蘇玉,神秘的女孩子,溫和地外表下是一顆極端冰冷的心……本書尊重女性,讚美女性。
為何我鍾情於明朝,而不是其他朝代呢?我想明朝離我們近,也和我們像。明朝中晚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然滋長,社會思想文化也有重大變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理學心學,對傳統儒家思想進行了猛烈批判。韓昀他們活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幸運的。因此丁雨夢的思想才會激烈又先進,與一般女子不同。這一點的取材受袁枚妹妹的悲劇影響,因此我要寫的是一種新人,在那個古老封建的時代注入新活的氣息,使之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