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形成之前,空間以三種莫名的狀態沉寂著。這類似於上古道家聖人所闡述的“混沌”。第一種狀態的空間占據了混沌的絕大部分,這種空間內不存在任何物質,甚至連真空也不存在。道宗霸元夙稱之為“無質空間”。另一種狀態可以視其為介質,在沒有物質空間和第三種狀態空間“基子”的隔斷下任何物質都可以在這種狀態的空間中傳播。上古人類猜測的光的介質——以太,實際上就是空間的這種狀態,不過那時人類對以太的認識是錯誤的:所謂以太,不隻是光的介質,它是任何物質的介質。道仙朱子和稱之為“易”。第三種狀態空間“基子”是現今所有物質的基粒。將基子以不同比例圍繞成的各種粒子按照各種排列順序排列就形成了世間的萬事萬物。第一個認知並將它命名的是道聖黃軒轅。
道可道,非常道。空間的三種狀態在無聲無息中相互協調、相互牽製,形成了宇宙的前身——蘊含巨大能量的火球。火球內充滿著在無質空間和易中蓄能已久的高能粒子,它們之間相互轉換並釋放出極強大的能量。火球急劇不穩定地膨脹著。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火球爆發了,頃刻間空間極度膨脹,溫度驟然下降,各種粒子在無質空間所包圍的易中肆意傳播。通過潛在能量調控,那些粒子做出了有規律的運動。它們互相團繞。塵埃、星球、星係、超星係一一俱現。貌似不穩定的粒子運動在神奇的自然之力的調控下,構成了穩定且有規律的宇宙。
動是絕對的,然而在動的表象下,宇宙的本質卻是靜的。
宇宙神秘的麵具後存在著更為神秘的三座“軸”。人類通過無數的實踐和深層的思考,推翻了宇宙僅由空間和物質組成的片麵理論,把時空也列入了宇宙的組成部分。也就是空間、物質、時空分別形成了與具體的物體運動相比,極具抽象感的三座軸。首先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空間軸:此軸控製著物質的長度、形狀及運動,由上下、左右、前後三條軸構成;質能軸:它控製著物質的質量、能量、及基子與易之間的相互轉換,由質量、能量、基子—易三條軸構成;時空軸:它控製著物質的存在、時間、速度,由存在、時間、速度三條軸構成。空間中任何一點都能分解在這三座軸上。比如一個雞蛋——在空間軸上可以分解出坐標、形狀;在質能軸上可以分解出它的質量、能量和基子或易的狀態(雞蛋為基子狀態),在時空軸上可以分解出它存在的時間、運動速度和存在強度。把一個物體在三座軸上的參數以具體化的形式展示出來,就是物體的“九維”。比較特殊的是無質空間,它在三座軸上表示為三個原點的位置,是絕對“靜”的。任何物質在空間中都有存在強度,當某物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它的存在強度變化是在原位置由正變為負,在現位置由負變為正。通俗的說,存在強度與物體的是否存在有關,也與質量有關,物體的慣性就取決於它的存在強度。
宇宙的北方,遙遙佇立著高大而魁梧的“巨人”,它被認為是一團巨大而形狀奇特的星雲,也有人說是許許多多的星係碰巧組合成的,總之是人形。天文學家習慣以巨人定位,規定巨人麵朝的方向是南方,並且巨人處在宇宙邊緣,所以巨人被稱為“北極星雲”。宇宙中央的帷幕星雲把宇宙切成兩部分,巨人左手邊的為左宇宙,右手邊的為右宇宙。宇宙被分為左右宇宙而非東西宇宙還有一個原因,左宇宙最大的星雲是在左宇宙中西部的“東方星雲”。右宇宙最大的星雲是“佛祖星雲”。為了維護宇宙中各星球間的和平,左宇宙建立了軍統聯盟——“左宇宙軍統聯盟”,簡稱左宇盟。因為如來的存在,右宇宙似乎不需要形成這種機構來維護和平。
聖劫係在東方星雲和帷幕星雲之間,處於左右宇宙的交界處。聖劫係恒星很多,但隻有不足百顆大行星。多數大行星上都居住著聖獸。最遠古的聖獸的確是聖獸,但它們壽命有限,大部分早已被人類代替,自然代表它們力量的聖器也被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