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則亂大謀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意思是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孫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以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認為國君不可以因一時的憤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因為一個人憤怒過後可以轉變為高興,怨憤過後可以轉變為喜悅,但國家滅亡了就再也難以恢複了,人死了就再也無法變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為轉移,有利就行動,不利就停止,這才是理智的行為。
曆史上因為不能忍一時之氣而失敗,因能夠忍一時之氣而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羽被東吳擒殺。張飛和劉備不能忍一時之氣,舉兵為關羽報仇,結果張飛被部下害死,劉備被吳將陸遜一把火燒得潰不成軍,數十萬軍士喪生,劉備本人帶著殘兵敗將退歸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嗚呼。蜀國從此一蹶不振。而魏大臣司馬懿多謀善變,遇事極為冷靜,從不為自己的情緒左右。諸葛亮曾經派人給他送去了婦女的服飾,以侮辱他,想刺激他決一死戰,但他看到後隻是佯裝惱怒,卻始終按兵不動。終於使諸葛亮心力交瘁,病死在了五丈原軍中。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意思是:樹枝大了一定折斷,尾巴大了就不能搖動。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
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調動和指揮。出自《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公元前531年,楚國國君楚靈王在城地、蔡地、不羹築城,並打算派棄疾做蔡公。為此,楚王向申無宇征求意見。申無宇說:“選擇兒子沒有像父親那樣合適的,選擇臣子沒有像國君那樣合適的。鄭莊公在櫟地築城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為國君。齊桓公在穀地築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現在齊國還得到利益。臣聽說,五種大人物不在邊境,五種小人物不在朝廷;親近的人不在外邊,寄居的人不在裏邊。現在棄疾在外邊,鄭丹在裏邊,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備才好。”楚王說:“國都有高大的城牆,不要緊吧。”申無宇回答說:“在鄭國的京地,櫟地殺了曼伯;在齊國的渠丘,殺了無知;在衛國的蒲地,戚地趕走了獻公。這樣看來,就有害於國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國君還是注意點好。”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這句話出自明代劉基《百戰奇略·賞戰》,意思是給以豐厚的獎勵,就會有勇敢的人站出來。說明給士兵豐厚的獎賞,士兵就會奮勇殺敵。
這句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人們對當時的政權普遍不信任。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實行新法,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人們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不斷地提高賞金,最後將賞金提高到50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兩。這也是“立木為信”這個典故的來源。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於是商鞅接下來的變法便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逐漸強盛起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出自《孫子兵法·謀攻》。
三國時諸葛亮就對這句話非常推崇,並且親自實踐。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茅廬之中運用戰略眼光,一語道破未來三分天下的戰略格局,讓劉備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發展的目標,從這裏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謀”的重視。
諸葛亮的伐交戰略是通過整合吳國資源聯合抗曹,通過華容道反彈琵琶放走曹操的差異化策略實現的。
當然,諸葛亮也非常重視用兵,他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戰方法,能夠適應各種戰爭。諸葛亮在談到用兵之道時曾經說過:“兵者有可見之兵,也有不可見之兵。可見者荷戟執戈,肉身之士不可見者,日月星辰、風雲水火、山川之靈氣,如此萬物萬象均可為兵!”通過有效的運用作戰方法,諸葛亮終於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的戰略。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這句話說的是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群臣。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能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這是因為劉邦
能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但項羽恰恰相反,用人不利,立功不給予獎賞,有才能的人遭疑惑,所以他才會失敗。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他認為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他能用人。他自己本事一般,但他能夠利用每個人的長處,當時他尤其稱讚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裏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說明張良計謀多,善用腦,善用兵。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這是一個著名典故,大意是:春秋時晉軍打敗秦軍,俘秦軍三個帥,但當時晉妃子文贏是秦女,於是她勸晉君放了三帥。後來晉軍大將原軫問秦三帥何在,晉君說放了。原軫憤怒至極道:“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唾(吐口水給)國君不顧而出!後來,秦軍果然擊敗了晉軍。
後來,這句話在《三國誌》中也有引用。據《三國誌·魏誌》記載:劉備來降,太祖以客禮待之,使為豫州牧。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太祖就是曹操,但當時曹操正在招攬天下賢才,怕殺了劉備會影響他招攬賢才的計劃,沒有聽從郭嘉的話。後來,曹操派劉備去攻打袁術,當時,郭嘉與程昱一起勸曹操說:“放備,變作矣!”但當時劉備已經離去,並且很快就舉兵謀反了,曹操後悔不已。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出自南朝宋範曄的《後漢書·馮異傳第七》,比喻在某一方麵有所失敗,但在另一方麵有所成就。原句是:“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勳。’”
這句話說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曾經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攻打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戰敗回營後,重召散兵,又使人混入赤眉軍,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軍。事後,光武帝劉秀下詔獎賞馮異,說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最後卻在澠池獲勝。正可謂在此先有所失,終有所得,應當論功行賞,以表戰功。
清朝王浚卿《冷眼觀》第二十回中也有此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膽敢又到孝感縣境一個大字號店裏去,仍照這麼一做,這回他卻是惡貫滿盈,自尋敗露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戰國時期),晉定公病死。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索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立即派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智伯圍困了整整三年,形勢越來越危急。一天,張孟談麵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後來,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伯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形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麵。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提醒人們要以史為鑒。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自己行為端正,不用命令就能夠實現(目標),自己行為不端正,即便命令(人民)也不會聽從。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作為領導,連自己都做不到或不願做的,要求群眾做到顯然是不可能的。“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老百姓對領導總是“聽其言、觀其行”的。
日本企業界就深諳這句話的道理。日本東芝公司總經理土光敏夫,豐田公司創始人豐田佐吉、豐田喜一郎等人都喜歡讀《論語》,豐田喜一郎還將“其身正,不令而行”作為座右銘。無獨有偶,中國著名企業家柳傳誌先生也一直把“其身正,不令而行”這句話放在辦公桌上,勉勵自己。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說:聰明的人思考一千次,肯定會有失誤(的一次),愚笨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會有所收獲。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一架客機在大沙漠裏失事,僅有11人幸存。在沙漠裏,如果不能及時找到水源,人很快就會渴死。這11人中,有大學數學教授、家庭主婦、政府官員、公司經理、部隊軍官……此外,還有個名叫彼得的傻子。他們一起出發去尋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