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曆史財寶懸案(6)(1 / 2)

徐公館中最具懸念的當屬公館樓中的至今無人敢下的密道。已從事文物研究30多年的新洲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胡金豪介紹,解放初發現徐公館竟是所空房,內有地下室,連著密道。當時大家就猜測清東陵的財寶可能埋藏在內。“文革”時。紅衛兵在徐公館地道下挖掘時發現一個磚砌的地洞進口,恒洞口冒出大量白煙,由於怕內有機關暗器,無人敢下,因此就用土回填了。

對於沸沸揚揚的藏寶之說,新洲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胡德意認為關於目前清東陵被盜的部分財寶藏消息,來源隻是民間的一些傳言以及某些研究人員的推測。早在60年代,他就聽到傳說徐公館可能是埋寶的所在地。文物部門曾對徐公館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工作,但未發現有傳說中的藏寶地道。他們將會就此事會同湖北省各文物局和相關部門,展開細致的史料分析和深入的地質勘察論證工作,以得出科學有力的證據。盡管1994年曾對徐公館進行過維修,但主要是外圍的修整,保證公館樓不倒塌,基本體現它的原貌。公館內的懸念沒有人能進行權威的解釋。不過這條暗藏殺機的密道在將來挖掘時也將是一個難以克服的技術難題。他強調指出,揭開徐公館的清東陵財寶之謎還有待時日,“目前隻能說有這個可能”。

從有關史料中得知:1927年,41歲的徐源泉被任命為國民黨第六集團軍總司令,1928年7月,他放任部屬孫殿英盜挖清東淩,並接受東陵大盜孫殿英的賄賂,將部分受賄所得的清東陵財寶轉移,據為已有:徐源泉1949年逃到台灣,1960年在台北病死。徐源泉到底將清東陵的財寶藏於何處,還是他一直就帶在身邊?這一切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有待於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的研究判斷。

《金山勝跡圖》被盜疑案

明代著名畫家唐寅的傳世精品《金山勝跡圖》因日寇的盜掠而失蹤,也是我國珍寶被盜的一件大事。

唐寅,即唐伯虎(公元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出身於商人家庭。他少年有才名;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29歲時,中應天府(今江蘇南京)解元,後人京會試,由於考場舞弊案被牽連下獄。因仕途不得誌,絕意進取,築室於桃花塢,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他性格狂放不羈,與張靈、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友善,詩文書畫,才氣橫溢。

唐寅的傳世繪畫作品並不很多。其繪畫題材涉及山水、人物、花鳥、樓閣等。他廣采眾家之長,以工筆細描為主,而兼“文人畫”的筆墨,自成一派。由於唐寅的特殊成就,其作品曆來被包括宮廷在內的收藏者所垂青。《金山勝跡圖》就是唐寅的代表作品。

乾隆皇帝在下江南巡視之時,在蘇州見到了唐寅的這幅《金山勝跡圖》。乾隆皇帝一見便愛不釋手,買下了這幅在民間幾經流傳的曠世珍品。回宮後,乾隆皇帝親自把此畫掛在書房內,早晚相伴,倍加珍惜。自乾隆之後,《金山勝跡圖》一直在清宮中珍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當上了總理大臣,兼領北洋全軍。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袁世凱向清宮揚言,要清帝盡快退位。清官在隆裕太後的主持下,召集禦前會議。肅親王向一籌莫展的隆裕太後密奏說:若想改變不利局勢,隻有拉攏革命黨人,“汪(精衛)不日將出獄,望太後撥冗密召之,以籠絡其心……”在肅親王的安排下,隆裕太後在清宮禦花園接見了汪精衛,並向他贈送了一幅古畫。趁周圍人不注意,汪精衛展開此畫一看,見是唐寅的《金山勝跡圖》,不禁失聲叫到:“千古真跡,我會成為百萬富翁矣!”

汪精衛當然知道此畫的價值,也知道那些英國、德國、日本的古董大亨早已對此畫垂涎三尺,知道一些江湖大盜們也在不擇手段地嗅著這幅畫的蹤跡,也知道隆裕太後贈送此畫之良苦用心,知道此畫有可能給他招來橫禍,因此,汪精衛決定密藏此畫,絕不公開炫耀。

日本人也非常喜愛唐寅的畫作。1926年日本就成立了“東方史館”,著手從事搜羅中國最珍貴的圖書文物資料,其中《金山勝跡圖》被編為代號“真跡008”,成為他們亟需獵取的重要文物。披著考古專家外衣的日本情報部二處特務頭子山本四太郎,潛入天津,化名薑尚禮,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幾個大城市密查暗訪,探求《金山勝跡圖》的下落。他幾經尋訪,得知《金山勝跡圖》從清宮流落出來後,藏在汪精衛手中。

1926年,汪精衛憑其苦心經營,擔任了國民政府主席的要職。但隨著他對《金山勝跡圖》的收藏愈久,心緒愈是不安,他擔心這幅畫會引起中外盜寶集團的覬覦而導致殺身之禍。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深知汪精衛在日夜為價值連城的《金山勝跡圖》擔心,也怕藏在家中不安全,便策劃將畫秘密轉移到河北薊縣獨樂寺的愚山和尚的秘室裏。陳璧君剛將畫轉移,日本特務川島速浪便從肅親王口中套出了古畫早被隆裕太後贈給汪精衛的情況,在山本四太郎的親自指揮下,對《金山勝跡圖》的第一次行動——“008劫案”便開始了。這次劫案的方案是:從汪精衛的密室裏調開汪精衛、陳璧君和他們的心腹密友張一帆,然後再查找名畫。但狡猾的日本人撲了空,卻更加引起了汪精衛和陳璧君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