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牌位隻能偶然用之(1 / 1)

明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燕王朱棣爭奪其侄兒建文帝皇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變”)進入第二個年頭,也是最激烈最關鍵的相持階段。建文帝委任的兵馬大元帥李景隆是個草包,——這個人是朱元璋外甥、朱棣表兄、開國元勳李文忠的兒子,典型一個誌大才疏的紈絝子弟,還不如那位紙上談兵的趙括。可由於朱元璋生前要給後世繼位者“拔釘子”,將一個個身經百戰功勞赫赫的武將殺死,以保江山永固,可誰想到造反的是自家兒子,他的長孫建文帝已經找不出一個堪當大任的領軍者,於是乎“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大概也算是報應吧。

李景隆的北伐部隊一敗於北京城下,再敗於德州,隻好領著潰兵南下,孤零零留下了一座濟南城,被朱棣親率的部隊包圍成鐵桶一般。濟南的戰略位置實在是太重要的,《明通鑒》中講到:“(燕王)惟自以得濟南足以斷南北道,即不下金陵,畫疆自守,亦足以徐圖江、淮。”當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領軍北伐,也要求他們首先占領山東,斷掉元大都的左臂。濟南在南北戰爭中的重要位置,到了現代依然如故。

因此朱棣急著要拿下濟南,可守濟南的山東參政鐵鉉是個有勇有謀的忠臣。先是詐降,準備等朱棣進入城門時,放下鐵板砸死他。可天不絕燕王,鐵板放早了,隻傷了燕王的馬頭,燕王換了匹馬逃走了。老羞成怒的燕王命令用當時從西洋引進來的“紅夷大炮”轟城,眼看濟南城不保,這鐵鉉想出一個絕妙的法子來,“書高皇帝神牌,懸之城上,燕師不敢擊”。高皇帝是朱元璋的諡號,太祖是他的廟號。後世臣子恭恭敬敬寫他的神位大約如此:“大明太祖高皇帝神位”。

建文帝的人看來,想篡位的朱棣是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可亂臣造反,也要巧言令色爭“造反有理”的合法性。這燕王造反的理由是建文帝身旁有一幫主張“削藩”、離間皇家骨肉的“奸臣”,如齊泰、黃子澄等人,他要“清君側”,來保衛老爸留下來的萬裏江山。建文帝維護自己正統地位打的是爺爺朱元璋的旗號,朱棣造反,打的同樣是老爸朱元璋的旗號。如此,朱棣私下裏可不把死去的老爸當回事。——他本來就不把朱元璋當回事,否則哪能起兵造反。但當眾不能用炮轟老爸的神位呀,大炮一響,他這個“貳臣逆子”的惡名更是坐實了,造反更沒有理論支撐了。

鐵鉉何嚐不知道朱棣的狼子野心,所謂“靖難”、所謂忠於死去的老爸都是用來堵天下人悠悠之口的假招牌。但既然你這騙人的pose擺出來了,我就當成真的對待,看你敢不敢撕破畫皮自食其言。這朱棣心裏估計恨死了鐵鉉,但表麵上隻能收兵,不敢炮轟先皇神位。所以後來鐵鉉被殺,朱棣還覺得不能泄憤,將他和另外一些建文帝忠臣的妻女發配教坊司做妓女,被ling辱致死後,他還禦筆親批屍體的處置辦法:“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

鐵鉉堅守濟南數月,打亂了北軍的部署,為南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南軍收複德州,取得了東昌府大捷,這場戰役本來應當是奠定南軍勝局的決定之戰,朱棣被圍,可南軍因有建文帝“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的旨意,放虎歸山,最後讓燕王東山再起,直至攻破金陵,建文不知所終,自己的兩歲兒子被圈禁到五十餘歲,成了個連牛馬都分不清的白癡。直到明英宗奪門之變後複辟,大約想起自己在大漠中當俘虜的苦楚,才下旨釋放。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