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遙,是個剛出大學的大學生,生為才子才女一大堆的文學院四年的公認的第一才子,我自然對於文學的見解很是不一般。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我為什麼會上文學院這個在當今社會找工作很難的院係,畢竟對於一個高考省第三的我來說那個學校的任何專業的都是可以進入。
這個原因就要源於金大師的武俠小說了,自從8歲時第一次接觸武俠小說就迷上了的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金大師似的武俠創作大師。而上文學院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我尤其喜歡的是金大師筆下的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這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非人”實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天眾”,“天”是指“神”,包括著名的護法二十諸天中的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等。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並非至高無上,隻不過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後,也是要死的。因為他們仍然和人、畜生處在同一個大的等級上,佛教有“十道”之說,前四道為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聖,這四聖超脫了生死輪回;後六道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諸有情”。亦稱“眾生”。天為“六道”之首。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征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征狀或說是“玉子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釋是眾天神的領袖。
“龍眾”中的“龍”,和我國的傳說中的“龍王”或“龍”大致差不多,不過沒有腳,有的大蟒蛇也稱。事實上,中國人對龍和龍王的觀念,主要是從佛經中來的。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很是尊敬,認為水中主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對德行崇高的人尊稱為“龍象”,“如西來龍”,那是指從西方來的高僧。古印度人以為下雨是龍從天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中國人也接受這種說法,曆本上注明幾龍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龍王,他和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所說法的靈鷲山前,轉為男身,現佛之相。她成佛之時,為天龍八部所見。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是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注:“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乾達婆”又稱為“香神”,是一種不吃酒肉、隻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天的專管演唱俗樂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