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的能人異士,為劉徹征伐四夷,開置邊郡,軍旅數發,內改製度儲備了大量的人才。長遠的計劃,加上充足的準備,漢武帝力量漸盛,太皇太後竇漪房駕崩之後,武帝立刻散發出了巨大的力量。
除了察舉求賢之外,漢武帝劉徹為集中皇權,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對於這個問題西漢曆來的統治者都非常注重。漢文帝時,賈誼就曾提出過“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意思就是多多設立一些諸侯,但是削弱他們的勢力。漢文帝比較同意這種意見,而且有所行動,但是很不徹底。到了漢景帝即位後,晁錯強烈建議削藩,漢文帝采納,結果搞成了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雖然迅速平定了七國之亂。某種程度上也的確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但是各諸侯王的勢力依然不可小覷。這些諸侯王到了漢武帝初期的時候,非常囂張,已經威脅到了漢武帝的統治,成為漢武帝的心病。
於是,在元朔二年春正月,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令諸侯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更重要的是避免激起諸侯王的武裝反抗。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幹侯國。按照漢製,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一招實在太厲害了,漢武帝不動一兵一卒就讓諸侯王之間發生內耗,最後自我瓦解。可以說在削弱諸侯王勢力這點上,他做得比文帝和景帝要徹底,要好。推恩令解決了武帝所擔心的“內憂”問題,為其專心處理外患匈奴問題,減免了不少麻煩。
漢武帝在削減諸侯王權利這件事情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為此他曾經推行過“阿黨法。”所謂“阿黨”,即“諸侯王有罪,傅、相不舉奏,謂之阿黨。”這裏的傅和相都是諸侯國裏地位最高的官員,服務於諸侯王。“阿黨法”實際上相當於本來服務於諸侯王的傅和相成了武帝的耳目,時刻監視諸侯王,這對削弱諸侯王勢力也有效果。
漢武帝削弱諸侯王勢力這樣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到了元鼎五年,武帝甚至還借口為祭宗廟,要諸侯王和列侯獻酌金助祭,結果最後以所獻酌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為借口,廢了一百多列侯。這其實也是漢武帝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手段。這是後來的事情了。
從黃老到法儒——思想的武裝
秦末戰亂之後,滿目瘡痍,老百姓生活非常艱苦。當時的人民最討厭戰爭,希望可以安安穩穩從事生產,平靜地生活。劉邦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在入關的時候就“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毫無疑問,劉邦這一做法順應了民心,“三章”裏所透露出來的思想其實就是黃老無為之術。當然漢朝真正的黃老政治其實是始於曹參。
曹參在任齊國相時,請了不少的長老儒生問道,以輔佐其治國,但是效果並不好,因為這些人各執一言,而且大多不同,曹參不知道該聽誰的。後來,他聽說有人治黃老之術,很有手段,於是重金禮聘。這個人來了也沒有儒生那麼多的意見,隻是簡單地說:政治貴清靜而民自定。曹參大喜依計施行,結果他為相的九年,齊國大治。
後來蕭何死後,曹參繼其位成了漢相,因為他在齊國推廣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大獲成功,因此便用同樣的辦法在漢朝炮製,結果由於順應了時代,依然大獲成功。《史記?曹相國世家》裏記載當時的人們對他的讚美:“蕭何為法,斠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可見黃老無為之術之所以能再漢初獲得那麼多人的認同,表麵上是因為治國有道,實際上是因為順應了曆史發展的潮流。曹參之後,黃老無為之術被繼承了下來。
黃老無為的思想在漢初也受到過挑戰。漢文帝時,賈誼認為漢朝建立二十多年,政局大體穩定,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他認為應該施有為之術而改革。首先,他建議製訂新的典章製度,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改變官名。然後他又建議漢文帝重農抑商,修訂法令。這是舊的曆法、服裝製度的改革,實際上賈誼是在勸文帝做大有為之君。不過文帝認為自己剛即位,條件不成熟,並未采納賈誼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