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願真情永遠(2 / 2)

從維熙先生關於“寫真實”的文學觀和巴老“講真話”的精神乃是一脈相承的。從先生的“寫真實”也就是寫生活真實和曆史真實。人類曆史就是在不斷去偽存真中擺脫野蠻與愚昧而走向文明的。作家在動筆之初就立下寫作格言:寫真實。他認為中國知識分子由於受傳統文化基因以及時代的製約,其缺陷是十分明顯的。正因為有此殘缺,而作家又在作品中表現了這種殘缺,才顯出那個年代的曆史真實。從先生在《走向混沌》這部中國知識分子的苦難心靈史的“新版前言”中寫道:“我在寫作此書時的格言則是:不求附和時尚,隻求去偽存真。我想,凡是深愛我們民族並為之忘我奮鬥的知識分子,都應具有唯物主義的情懷。”“為了不再重複曆史的喋血,我們才更應該對明天奉獻出真誠。”這和巴老的“講真話”如出一轍。

當然,真情就意味著付出與奉獻。巴金說:“我一生始終保持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索取。”他那永不熄滅的木柴精神,即燃燒自己、給人間以溫暖的高尚情懷貫串在他的一生之中。他坦然麵對人生,他說:“我隻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愛情消耗幹淨,然後問心無愧地離開人世,這對我是莫大的幸福。”這就是“生命的開花”,就是巴金的文學精神。

巴金對人民、對讀者、對親人、對朋友、對作家們充滿著真情與深情。他對茅盾、曹禺、老舍、冰心、蕭乾、沈從文、馮雪峰、鄭振鋒等以至於一般的作家、藝術家都充滿真摯的友誼,他對蕭珊更是充滿純真的深情。

從維熙先生和巴老一樣,將付出與奉獻看作真情的表現與人生的坐標,認為這將使人永遠精神不死。隻有常常為別人著想,而一次次舍棄自我的人,才有高尚的人格和可貴的人生價值。他用四句話為人格畫像:“圓者自轉,方者自安,智者自視,愚者自持。”這就是他理解人生與人格的十六字真言。

真實是人生的命脈,也是一切價值的根基。真心才能真實。“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蘇軾《道德》)。失卻真心與真誠,便失卻真人與真情。

“誠以待人,實以辦事。誠實是立身之本。”——始終是我人生的座右銘。

誠實與真情互為表裏。

真情難覓,真情無價,願真情永遠。

本書是繼報告文學集《魂係膠林》、戲劇集《魂係椰風》、短篇小說集《魂係海角》、中篇小說集《魂係人生》、詩集《魂係天涯》、散文集《魂係真誠》、論文集《魂係求索》、散文集《魂係神州》、長篇係列散文《魂係蒼涼》之後的第十部文學專著。

作者

2006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