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圖書館(1 / 2)

來到圖書館的馮時,做了簡單的登記後,順利進入圖書館,館中十分空曠,是真的空曠。呈現麵前的是百十張方桌以及配套的長凳,看書的人卻寥寥無幾,再往後去就是一麵巨大的雪白牆壁,從地麵到樓頂,差不多有20米高,讓人敬仰。同時,一眼看過去,會令人產生一種錯覺,圖書館內部就是這樣空蕩蕩,除了幾套桌椅板凳,別無他物。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隻有一種可能,這,隻是個隔間。

四下尋找了一下,不論四周的牆壁,還是上方的樓頂,全是一片雪白,除了明亮的燈具以外,別無它物。

馮時再次尋找,悄聲走動,終於發現了特殊的地方,正前方的牆壁,並沒有直接和左右兩邊的牆壁完全接合,隻是色彩設計產生的視覺誤差,讓人以為是封閉的,實際還有兩米左右的過道,這麵高大的牆壁實際相當於一扇屏門。

轉過身,馮時發現背後靠著入口的左側,就有一個現成的一樓布局平麵示意圖。

圖書館隻有一個正大門,進門後是前廳,前廳是登記的地方,同時也是通往二樓的樓梯所在,挑高的樓層,甚至比馮時見過的物流生產倉庫還要高,所以上升的樓梯也小不了。看平麵圖應該是兩段式設計,中間有個平台過度,從左右兩側都可以上去,然後經過樓梯平台向兩側上去,上半部是個倒八字,下半部是個八字形,兩截樓梯相互錯開,通過平台連接一起。按照一層樓20米的高度算,樓梯平台的高度應該也在十米左右,如此巨大的樓梯,在距離比較近的情況下,的確很難讓人去抬頭注意到。

這個馮時也沒有留意,隻是覺得通道稍微有些長了,差不多有10米長,這也意味著單個樓梯的寬度接近5米。

然後是閱讀區,也就是馮時現在站著的位置,在閱讀區左側有一個廁所和飲水間,右側則是一個休息區。這些布局都有一個隔斷的牆壁,跟後麵的藏書區一樣遮擋起來了。在閱讀區之後,就是一層主體,藏書區,這裏差不多占整個一層的四分之三。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空間布局。

馮時一越過閱讀區,進入右側的過道,馮時便不由的瞪大了雙眼,震撼的表情,十分真實。

曾經的馮時,雖然沒有進入過省、市、縣級別的圖書館,但是好歹還是上過大學,每學期期末考試前也會去圖書館,自習個一周多時間,所以也算是有些閱曆,但馮時感覺自己今天才是真的漲了見識。

一排排書架,從地麵一直貫穿到天花板,書架單個厚度居然快有一米了,高度跟屏門一般無二,一般來說書架為了方便查閱,都不會設計成高度太高,同時為了能一目了然,節約空間的情況下,一個書架每層都隻會在正反兩麵各放一排書籍,中間是不會夾帶隱藏,這樣會影響使用,增加無用的工作量,所以書架一般的厚度也就是比兩本書的寬度在寬一點而已,這不可能達到一米才對,麵前這更像是巨人的書架,而且巨型書架在離地一米半左右的地方,左側的書架都有一排的管狀物突出了,隻是高低不齊,不過差距不大,。

書架之間隻留下兩米不到的間隔,從左到右,均勻排列。目測室內寬度達到百米,長度則隻多不少。

站在這樣一排排巨大的書架前,仿佛自己是一隻身處在巨大蜂巢的小蜜蜂。

這得有多少冊藏書?一輩子可以看的完嗎?

這還僅僅是第一層,雖然目測圖書館的高度差不多也就三十來米,按照一層的高度推算,圖書館應該總共有兩層,但是這也十分恐怖了。

每個書架側麵都寫著幾個大寫的數字,壹、貳、叁。。。。

看著巨量的藏書,馮時一時犯起了難,這得找到什麼時候?尤其是兩米以上的書,又該怎麼上去?

一籌莫展的馮時,轉過身來準備去問下前麵正在看書的其他人。

這一轉身一抬頭,便發現靠著屏門正中央,上方掛著一麵擺鍾,下方擺放著一張長方桌,上麵摞著好幾本書。

打開其中一本,隨便一看原來是藏書目錄,不過要比學校閱覽室的目錄更厚更加清晰。大致一看,總共有三種目錄,同時各有五份,可以滿足多人同時查看。

三種目錄是同一個內容,隻是索引的方式不同,馮時看的第一本就是普通索引,根據書籍內容進行分類,比如要看曆史,馮時就在曆史那幾頁裏麵找到了《華夏上古史》--叁叁貳--丁醜,意思是在叁叁貳號書架上,丁醜那一列。在這個世界,華夏的曆史已經被證實遠遠不止上下五千年,三皇五帝的朝代都是真實存在,所以曆史書再一次加厚,古代分上古,中古以及近古,與之相反,國外的曆史已經沒什麼人研究了。

不過這叁叁貳?

第332號書架?這裏總共不就幾十個書架嗎?

馮時快步走入書架之間,這才看到,原來單個書架隻有四五米的寬度,隻是並排的書架之間,比較靠近,而且排列整齊,看起來一列書架就像是一個,有點像國慶看閱兵式一般,各個方向看都是一排人。

而參差不齊的那些小木棒,是每個書架都有的握把,轉動握把,便會帶動內部的齒輪旋轉,從而達到讓書架每一層的高度都可以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