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王缺放在值班房的馮時,正在做著一場充實的夢,在夢中他是一個叫做石岩的嬰兒,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三歲那年家裏添了一個弟弟,五歲成為孤兒,帶著弟弟進入福利院生活,如今他是一個初三學生,還有一個學期就將要畢業,這個學期已經結束,年終考核也已經完成,而自己則是在考核上,被一棍放倒。
夢境到了這裏並沒有結束,而是又循環了一次,隻是這一次的側重點在別的方麵,重點關注在課堂上,於是便是一堂持續了幾年時光的上課夢境,雖然不是枯燥的坐在教室中上課,但是更加讓人痛苦,自己一直在被各種虐,技巧、力量又或者耐力,被狂虐,不論如何努力。
如果換做馮時的性格,他估計早就放棄,但是夢中的他,格外充滿毅力,從不氣餒,簡直跟他現實中截然相反,根本不像是自己。
不知道過去了多久,馮時突然聽到一聲哨聲,場景回到最初那一刻,少年獨自一人躺在冰冷的房間中,隨後夢境消失。
睜開眼的馮時,忍不住歎了一口氣,醒來的他自然已經知道,做的不是夢,而是在飛速經曆石岩的人生,頭腦的疼痛感已經消失,應該是石岩的記憶這一刻才被真正完全吸收,不會在衝擊自己精神,也意味著他徹底消失了。
馮時借屍還魂,石岩也在這之前,便早已死去,但一場夢境下來,馮時還是無法避免的對石岩產生同情與一絲的負罪感。
這個無比執著卻又因為環境與眼界的限製,做出種種馮時認為十分錯誤的選擇。不過馮時知道如何選擇是因為,他不是當事人,而且人生經曆也不是石岩這個一直困在福利院的少年,可以相提並論的。
即使後來意識到自己可能錯了,卻並不後悔,依舊選擇在路上埋頭奮進。可惜最終一切化作泡影,沒有奇跡發生,如果沒有那場考核,馮時也不認為,石岩能夠堅持多久,長年累月的超負荷鍛煉,已經將身體嚴重透支。馮時並沒有認為石岩很蠢,反而覺得有些佩服,換位思考,馮時一個成年人都自認為沒有這樣成熟的心智。
徹底吸收記憶後,馮時對這個世界也終於有了一個廣泛的認知,雖然還比較淺顯,但也夠用。
對於目前情況,馮時也大致梳理了一番,從而確定下一步路該如何走,他可不願意石岩的經曆再發生一次在自己身上。
孤兒院每年都會將滿13歲的孤兒安排到附近的政府安置房中獨立生存,13-15周歲在安置房是沒有房租水電費的,不過,會限製水電的使用度。
15歲之前食物由政府出資,通過學校統一安排,即使放假期間,學校食堂照舊運轉,夥食雖然一般但至少不會餓到,也不會流落街頭,而且從很多普通家庭的家長也願意繳納夥食費讓自家孩子在學校吃這同樣的飯菜,這個舉動,可以看出來其實食物檔次並不差,起碼不會比普通家庭差。
而在15歲之後,便算是合法勞動力,需要自食其力,石岩馬上結束9年義務教育,畢業後剛好15歲。
15歲初三畢業後跟石岩這樣沒有任何家庭條件背景的孤兒,也還是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條:初三升學考試如果能考上高中並入讀,高中3年裏房租水電依舊全免,但吃和穿,則需要自己去動手解決,不過這個通常會比較簡單,隻要不偷懶,因為招收貧困高中生兼職,商家也能夠享受一些政府優惠政策,所以工作崗位不缺。
第二條是直接走出學校的大門,開始真正的自力更生,第一年房租水電還是免費,後麵幾年的房租水電隻需按市場價格的三成付費就可以使用,18歲之後一視同仁。
日子最為艱難的,還不是像他這樣的孤兒,而是那些父母都是普通人,他們雖然也是免費上學,但是沒有其他的補助,普通人家收入來源極為單一,家庭一日三餐都很是簡單,營養就不說滿足日常鍛煉,連比較學校食堂也還是差了些,所以他們都會選擇在食堂解決一日三餐,有學校補貼,他們購買也比較劃算,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不過對於這份投資,大部分家長都會願意,即使希望不多,卻也想讓子女去試下。
實在升學無望的學生,比如石岩這樣的水平,家裏都會安排他們提前休學,然後托人學習一點技術,有一份謀生手段,也不至於以後過得太艱苦。
像馮時現在的水準,一旦畢業,就得靠自己的雙手,畢竟上高中的希望不能說不大,隻能說基本沒有。安定區是城中最安全的一個區域,處於後方,而且政府對這個地區的關注力度最大,這是為了安民心,安定區居民大都是孤寡老少,還有很多的烈士遺孤,真正的弱勢群體,誰也不希望自己犧牲後,家人的生活沒有保障。
再過去一點的邊緣位置是後城區,也是最大的貧民區,後城區很多都是剛初中畢業的孤兒,或者是沒有成功覺醒,也沒有一技之長的普通人帶著自己的家人在那裏生活,每天為了一日三餐而竭盡全力。
貧民區原名是後城區,後麵因為長住的人群普遍是普通人和平均線以下的,所以漸漸地,貧民區的名字不可避免地成為公眾所熟知的名字並成為代指,官方的名字還是叫後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