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郭襄邂逅張三豐【一】(1 / 3)

“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苞堆雪。靜夜沉沉,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殊高潔。萬蕊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才卓犖,下土難分別。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作這首《無俗念》詞的,乃南宋末年一位武學名家,此人姓丘、名處機,道號長春子,名列全真七子之一,是全真教頗為優秀的人物。這首詞誦的似是梨花,其實卻讚譽一位身穿白衣的美貌少女,說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殊高潔”,又說她“浩氣清英,仙才卓犖”,“不與群芳同列”。

詞中所頌這美女,乃古墓派傳人小龍女。她一生愛穿白衣,當真如風拂玉樹,雪裹瓊苞,兼之生性清冷,確當得起“冷浸溶溶月”的形容,以“無俗念”三字贈之,可以說再合適不過。

長春子丘處機和她在終南山上比鄰而居,當年一見,便寫下這首詞來。這時丘處機已逝世久矣,而“小龍女”也以嫁與神雕大俠“楊過”為妻。在河南境內,嵩山腳下,一處集鎮繁華之地,卻有另外一個少女,在低聲念誦此詞。這少女一身素衣輕裹,倒騎一頭毛驢,路旁的行人與之擦肩而過,皆矚目回頭觀望,暗想:“好一個翩翩少女,當真猶如天仙下凡般!”

這少女姓郭,單名一個“襄”字,是大俠“郭靖”和“黃蓉”的二女兒,有一個外號叫做“小東邪”。她也不拉韁繩,任由那青驢信步而行,一路西行。過了良久,她又低聲吟道:“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郭襄自華山絕頂與楊過、小龍女夫婦二人分手之後,三年來未曾會麵。心中不免得常自牽掛,她與父母說是出來遊玩,實則是外出來尋找楊過,她也不一定要與他們夫婦會麵,隻盼能聞聽他們夫婦二人在江湖上行俠仗義的近訊,便也心滿意足了。

正出神間,突然前方人群中躁動了起來,郭襄定睛望去,隻見得人群中,似乎是有二人在這鬧市大街上,相互武鬥起來。旁觀的眾人害怕殃及池魚,紛紛四散開來,郭襄心想:“此處位居嵩山腳下,少林派向為天下武學之源,這互鬥雙方,多半與少林派的“大和尚”脫不了幹係!”又想:“說不定是少林寺的和尚在此大發神威,逮捕什麼市井毛賊之徒,這也難說得緊!”想到這裏,郭襄便不在遲疑,伸手在青驢身上一拍,便欲上前一探究竟。豈料那互鬥雙方竟將戰場向郭襄這邊轉移,她令青驢止步不前,駐足觀望。瞥眼向那二人望去,隻見得二人都未曾使用兵刃,但是相鬥卻甚是激烈。

兩道身影,一黑一白,纏鬥不止,突然,那白影向郭襄望來,四目相對,郭襄與那白影都是一愕,原來這人便是“張君寶”,郭襄自是識得,三年前,二人在華山絕頂匆匆見過一麵,卻沒想到,這一別三年,當年的小男孩,卻也變成了少年模樣。

張君寶猛然看到郭襄,心中一喜、他不禁想道:“郭二小姐怎地到了河南來啦,她不是……”突然,張君寶“啊”的一聲慘呼,背後中掌,卻是那道黑影的主人,趁著張君寶不備,忽襲暗手。豈料張君寶背後反生一股“彈力”,將那“黑影”震倒在地,那黑影倒地之後,迅速站起,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郭襄冷“哼”一聲,怒目而視黑影,隻見那黑影不停的在甩先前擊打張君寶背部的手臂,顯然很是疼痛。郭襄輕“咦”一聲,心下甚是不解,這“無恥小人”偷襲人家,怎地自己反倒受了傷,這當真奇怪至極。其實郭襄那裏知道,這是《九陽真經》的功勞,張君寶的師傅“覺遠大師”,是少林寺藏經閣的看守之人,而這位“覺遠大師”卻又喜愛讀書,於是就將藏經閣的經書,一本一本的讀了去。後來,“覺遠”無意中窺探了《九陽真經》這本無上武學秘籍。當時,他覺得此經甚是蘊含妙理,於是一遍一遍閱讀了下來,後來直至誦背,而張君寶作為覺遠的唯一弟子,與覺遠相處久了,久而久之,卻也是將那《九陽真經》上的功夫,學得了兩三成。當時,師徒二人都不知緣由,隻道是在誦背普通的“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