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嚴刑峻罰一般來說是統治者為了推行人民不願服從的政策時所采取的措施,而違背人民的意願而推行的方針政策,無疑是對統治者有利而對人民不利。所以,按照人民的意願而製定方針政策,也就是寬鬆的了。能夠製定寬鬆的政策,人們才願意來居住、來歸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有了寬鬆的政策,投資者才願意來投資。而方針政策的製定,千萬不能變來變去,朝令夕改,對人民的承諾要有信譽,說話算話,人民才會相信統治者;而隻有信任了,才願意來居住、來歸服。在統治者的辦事效率上,孔子也提倡勤敏,否則辦事拖拉怠慢,人民也會離去。最後孔子提出的是公正,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法律法度、社會行為規範的公正平等,才是使人民安居樂業的根本所在。認真做到了以上這幾條,何愁一個邦國不興旺發達、不繁榮富強呢?
2.尊五美,屏四惡
【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子張向孔子問道:“如何這樣做才可以參預政事呢?”孔子說:“尊崇五種美德,去掉四種惡政,就可以當官參預政事了。”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給老百姓好處卻不耗費,效勞於人民卻不埋怨,有欲望而不貪婪,通達而不驕奢,威嚴而不凶猛。”
子張又問:“什麼是給老百姓好處卻不耗費呢?”孔子說:“順著老百姓可以得到利益的方麵引導他們去做能得到利益的事情,使他們得到利益,這不就是給他們以恩惠,自己卻沒有耗費嗎?選擇可以效勞於人民的而效勞於人民,誰還會埋怨你呢?想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而能夠建立起這種關係,這怎麼叫貪婪呢?君子處世不管人多人少,事情大小,都不敢怠慢,這不就是通達而不驕奢嗎?君子衣冠楚楚,整齊端正,目光嚴肅,目不邪視,態度莊重,使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凶猛嗎?”
子張又問:“什麼是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事先不進行教育,犯了罪就殺,叫做虐殺;事先不告誡就苛求立刻成功,就叫做暴;輕慢地對待法令卻要求別人限期完成,就叫做賊;就好象要給予別人一樣,收入與支出都很節省,就叫做掌握管理得太緊。”
【說明】本節是對“王道”施政的說明。子張問如何這樣做才可以參預政事呢?就是說,按照堯所說的“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這樣,怎麼樣來從政呢?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尊五美就是:
一是君子給老百姓好處卻不耗費,這就是扶貧不救貧,救貧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的糧食和財物,而許多人得到救濟後,並沒有認識到貧窮的根本原因,也不知道怎樣去改變貧窮的狀況,一年接一年地盼望著救濟。這種救貧方法不能改變貧窮的根本,所以隻能采取扶貧的方法,扶助他們改變貧困。這就是給老百姓好處卻不耗費的辦法。
二是效勞於人民卻不埋怨,統治者是為人民效勞的,因為沒有人民便沒有國家,一個國家的興旺與否、繁榮與否,與人民的居住數量有直接關係。得到人民的擁護,人民才會來聚集在你周圍居住,才會來歸服;若是壓迫和任意掠奪剝削人民,則人民就會遠離逃避;而人民逐漸遠離逃避後,沒有人民的國家又叫什麼國家呢?縱觀人類所有曆史,皆是如此。然而,自夏啟以後,夏桀作為奴隸主貴族,為了維護奴隸主們的利益,逐漸開始了對人民的壓迫統治和掠奪剝削。而商湯為了人民的利益推翻了夏桀,以後商湯的子孫又重蹈夏桀複轍,才導致周武王為了人民的利益又推翻商紂王。這些被人民推翻的統治者,就是因為沒有效勞服務於人民而隻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才導致人民的反抗。由此而聯想到,在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政府的官員們,如果還不改變觀念,繼續統治和管理人民,不服務效勞於人民,就將會失去人民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