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是一個不斷調節的過程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而又經常調節自己,不就是很喜悅嗎!如果有同類思想感情的人從遠方來到這裏,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不理解我,而我也不惱怒、不怨恨,難道我就不象一個君子嗎!”
【說明】很多人一看到這個“學”字,就領會為正二八經地去上學、去學習,學習而且還要不斷地去溫習、練習,唉喲,真是太累了!這種逆反心理一出現,也就不想學習了。因此,現代很多人反對孔子,老八股,腐朽!其實,孔子的本意並不是如此。這個“學”字,實際上是指人從一出生就要開始學習,呀呀學語、學吃、學步、學會適應環境等,都在學。人的每個第一次都是一種學習。人就處在這種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適應的環境中、過程中。
對一般人而言,上學讀書就是做學問,凡上過大學的就是有學問的人,就是知識分子,這種看法實際上是很錯誤的。上學讀書是想要學會一些知識,而往往怎樣做人是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那是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受到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有的人讀了大學還是個很壞的人,而有的人從未讀過書卻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說,學問不是知識,知識也不代表學問;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的,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但他做人好,做事對,對人好,他就是有學問。對一個人而言,你一天所處的環境沒有絕對是你熟悉的,總會有一些新東西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所以,人的學習也就很重要了。
綜合孔子的這一句話來看,一個人在學習並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地調節自己,不也是很喜悅嗎!這實際上就是現代的心理學所強調的心理健康!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每天根據新情況調節、調整自己的心態,哪有不喜悅、不愉快呢?太陽在運轉,地球也在運轉,人世間瞬息萬變,凡事都在變化,都在發展,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出生、問世,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學習行嗎?我們不調節、調整自己的心態行嗎?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一個心懷坦蕩蕩的人,他每天都是愉快的。所以,深刻地領會、理解孔子的這句話,也就是一個君子了。後來孔子的學生曾參在《大學》中也闡述了這個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未來的也是新的一天。“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謂的“正心”、“誠意”其實也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
按照宋儒的解釋,有朋友自遠方來,就會快樂。當你作了一件你認為是正確的事,你的一個朋友不遠萬裏從美國跑來罵你一台,你會快樂嗎?“朋友”這個詞是泛指,凡是認識並比較熟悉了,就可以稱之為朋友,如酒肉朋友等。每個人對人對事的思想見解都是不一樣的,因此隻有同類思想的人才稱為“朋”,一般人就稱為“友”。
接下來就講到“懷才不遇”的問題了。如果是一個心理很健康的人,滿腹經綸而沒有派上用場,他不會“慍”,也就是不會惱怒,不會怨恨當官的不用他。因為他知道這裏麵的種種原因,他調節自己的心態,順時應勢,不怨天尤人。而若是一個心態不正常的人,他若是肚子裏有點知識,便巴不得到處賣弄、炫耀,若有人不用他的那點知識,他便會惱羞成怒,就會怨天尤人,凡事都怪別人,自己一點沒錯。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也就是個君子了。
總結這一章,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在很早的時候便知道了心理問題,要保持心理健康;“學而時習之”,經常調節之,調節什麼呢?當然是調節自己的心、身,使自己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孔子生在魯國,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一生不得誌。但他終生致力於整理文獻和從事教育,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且“人不知己不慍”,可見他的心理是非常健康的。因為也隻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君子,成為一個聖人。接下來兩句,其重點也在心理健康,有同類思想感情的朋友來了很高興,別人不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沒關係,我也很高興。《論語》為什麼把這三句話排在最前麵,是很有用心的。隻有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才能往下繼續學習。隻有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環境。
2.專心致力於最根本的東西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這個人為人能繼承先人之誌,而且所繼承的東西亦有次序、順序;但他卻宜於約束使合規範先人留下來的東西,這樣的人太少了。如果不約束使合規範先人留下來的東西,而隨自己意思作亂、亂作者,也是沒有這種情況的。作為一個君子,是專心致力於最根本的東西的;最根本的東西能夠樹立起來,道路也就生出來了。能繼承先人之誌,而且所繼承的東西亦有次序、順序;那麼這就是能使人相互親愛的最根本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