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遠古時代(2 / 2)

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發掘的遺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時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斷增長。當增至一定數量時,就像細胞分裂那樣又分離出新的氏族。它們之間以血緣為紐帶,形成規模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會後期,中華大地上有許多氏族、部落和部族。古史學家將它們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族和炎帝族為主體。它們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陝西,後來分別向東發展,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它們與西進的東夷集團、北上的苗蠻集團發生過多次戰爭。傳說在涿鹿之戰中,黃帝和炎帝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集團,使華夏集團的勢力擴大到今天的山東境內。為了爭奪聯盟的首領,黃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戰,炎帝戰敗。地處北域的黃帝乘勢南下,使炎黃二族的勢力達到長江和漢水流域,華夏集團的勢力得到空前的擴展。以後的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在幾千年的曆史進程中,確立了華夏的特定地位,黃帝也成了華夏的共同祖先。

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隻有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人們各盡所能、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為了生存與發展,他們必須選舉公正、賢能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進行生產、抵禦外來的侵擾。因此,古史傳說中出現了堯舉薦舜、舜舉薦禹,禹先舉薦皋陶、皋陶死後又舉薦益當部落首領的故事(但並沒有成功),曆史上稱這種作法為「禪讓」。這是一個人人平等、財富公有,因而沒有爭奪欺詐、也沒有盜賊劫掠的時代。古代史學家們稱這個時期的社會為大同社會。

古代居民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在惡劣的環境中與各種自然災害頑強地進行鬥爭。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久遠:麵對滔滔洪水,野獸肆虐,堯為了把民眾從水患中解救出來,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理,雖經九年努力,仍以失敗告終。於是,舜命禹治水,禹總結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他一心一意地率領民眾興修水利、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八年(一說十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水患。這個傳說反映了古代先民在自然災害麵前不屈不撓、積極抗爭的無畏精神。

隨著生產力提高,一個人的勞動所生產的價值超過他本人的消費而有了餘額時,俘獲的戰俘不再被殺死了。他們淪為奴隸而被強製進行勞動生產,他們創造的財富被主人全部占有。這樣,私有製出現了。考古學家在龍山文化中發現了有的墓葬有棺有槨,有許多陶器、玉石器、象牙器和象徵財富的豬下顎骨等隨葬物品;有的墓葬隻有一個不大的墓穴和幾件陶器;還有一些死者身首異處,既無墓穴、也無隨葬物品,甚至被丟棄在廢棄的窖穴或溝壕之中。這說明,這些死者身分、地位和占有財富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一些首領利用他們的特權首先富裕起來。貧富分化的不斷發展,氏族與部落內的掌權者首先成了剝削階級。原始社會內部產生了不同的階級,表明原始社會到了末期。在這種情況下,族與族之間以掠奪奴隸和財富為目的的戰爭頻繁出現了;為防禦敵對一方的掠奪和侵擾,它們各自築起了一座座高聳的城池;為適應戰事的需要,兵器的生產受到普遍重視:為維護特權者的利益,他們擯棄過去的習慣法,製訂了新的製度法規;「禪讓」製度也不可能繼續實行,必然為新的製度所代替。因此,到夏禹死後,禹之子啟殺益而奪取首領的位置,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新時代,稱為小康社會。從此,中國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世襲製王朝──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