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阿裏地區 7、劄達縣(1 / 2)

劄達縣最出名的就是古格王朝,還有紮達土林。兩挨著。

百度詞條普及《根據考古研究,一二萬年前就有人類在劄達縣挖窯洞居住。公元前1000年左右,像胸口部落形成,後逐漸發展成部落聯盟。據《阿裏早期史》和《阿裏曆史寶典》記錄,上部象雄由18個部落小邦組成,今劄達縣香孜鄉向巴村東側的卡東古堡遺址,便是象雄時期的堡寨之一。

劄達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部,阿裏地區的西南部。東南與普蘭縣相鄰,東北與噶爾縣相連,北部、西部、南部與印度為界,其西接印度喜瑪偕爾邦,南鄰印度旁遮普邦,北為克什米爾地區,北、東北是日土、噶爾縣,東連普蘭縣。

劄達縣屬於高原溫帶季風幹旱氣候,幹燥少雨。其年降雨量在200毫米左右,其降雨分布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多集中在7至8月。年平均氣溫約-1.5℃,溫差較大,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6.3℃,最冷月(1月)氣溫在-27℃。無霜期130天左右,日照時數約3000小時。

劄達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段及其支脈阿依拉山之間的一個古湖盆中,四周環山,起伏不平,地形複雜。地勢從東西兩麵向中間傾斜,兩邊高、中間低,呈“兩山夾兩穀”。該縣最高點是位於縣境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卡美特山冰峰,其海拔7756米,最低點為象泉河流入印度的出境河水麵,其海拔2900米。全縣平均海拔約4500米左右。劄達縣主要為上新世紀河湖相沉積地層,地貌屬藏北“雅丹地貌”,是西藏阿裏地區乃至中國頗為特殊的一個自然區域。其地貌類型分為斷穀河穀地貌、高山地貌、土林地貌、衝洪積地貌等。劄達縣以高山峽穀為主,切割較深,平壩較少。土林地貌發育最好的地區是以托林鎮為中心的大片地區,發育厚度最大的土林主要集中在峽穀穀壁和紮布讓以東地區,最大厚度在托林至蔥巴拉之間,單個土林最大厚度200至300米。

劄達縣境內有大小河流共計14條,其中阿裏地區的第二條大河象泉河橫穿縣境。象泉河在岡底斯山脈主峰崗仁布欽西北坡,有一泉口,其形狀猶如大象卷水,人們把從這裏流出的河稱為象泉河。

象泉河(藏語中稱為“朗欽藏布”),源於崗仁布欽峰西側,處於崗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其是流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的一條源河,同時也是是印度蘇特裏日河的源頭。其麵積為22760平方千米,象泉河從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中間向西北方流去,經過阿裏的紮達縣,途徑印度國境後注入印度洋

劄達縣屬高寒帶區,其土壤類型主要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新積土等,土壤平均厚度為50至80厘米。

劄達縣地處高原,屬於比較特殊的地區,又在大氣壓和天氣係統的雙重作用下,劄達縣的氣候變化無常,常年呈寒冷幹燥的情況。同時,該縣的地形生態環境自我恢複能力較弱,生態係統也相對脆弱。因此在不規則和多變的氣候中,它容易受到各種氣象災害的影響。其中有:幹旱、大風、洪澇、雪災等》以上為百度詞條記載,可信度高,請仔細閱讀。

接下來就是我們白話文了,我要說的介紹的內容。

古格王國都城遺址位於西藏阿裏劄達縣境內,依山而建,包括房屋、洞窟、佛塔等建築,為研究西藏曆史和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古格王朝遺址門票65\/人,有觀光車,車票20\/人,不知道現在漲價沒,還有騎馬50\/人。(不推薦坐馬車,跑的慢,隻把你送上去,下來的時候跟大夥一樣坐觀光車。)括號裏這句話是一位驢友說的,也確實是這樣。

我也是被穀歌王朝的宣傳給吸引來得,好像是那個介紹上麵沒有說清楚,就說一夜之間消失了10萬人的王朝,遺址都還在。當時聽到這個宣傳就上頭了。主要這個宣傳還是真的,更上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