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二年,即公元1933年。
四川溫江縣一條通渠大道上,走過一列吹吹打打的送親隊伍,由於隊伍的規模龐大,聲樂震天,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觀看。隊伍中的八抬大花轎披金掛彩、雕龍轉風,分外醒目。人們紛紛猜測:這是哪戶人家娶親呢?
這裏的風俗有“男祝九,女祝十”一說。意思是男人生日“逢九”大慶,女人生日“滿十”大慶。此刻,站在文家場鎮內一處豪門大院外的男士,一身新郞打扮,在眾人的擁簇下,喜氣洋洋,正期盼著送親隊伍到來。這位男士瘦高身材,三天前剛過完49歲生日。他雖近天命之年,身板卻是筆直,腰不塌,背不弓,氣宇軒昂。
花轎中身穿大紅禮服的新娘,是成都許家的三小姐,時年22歲。在普遍年方二八就當談婚論嫁的時代,已屬大齡。許小姐長圓臉型,大眼睛,五官漂亮精致,巧笑時嬌媚可愛。然她此時出嫁,卻並無喜色,反是一臉剛烈,一臉憤怒,紅色蓋頭早被她從頭上扯下,狠狠地拽在手中。因為她已知道,要嫁的人,是一個年近半百的老頭。難怪她眼中怒火中燒。
這對年齡相差懸殊的夫妻,就是我的祖父母。成親之日,祖父葉懷謙49歲,祖母許慧宜22歲。
葉懷謙非但年紀頗大,這次還是續弦。他早年曾取一妻,恩愛度日。妻子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精於書畫,無奈身子卻很嬌弱。夫妻合歡數年,並無所出。族中人無不著急,葉懷謙卻並不介懷,聲稱一切皆有天意,順其自然就好。妻子賢惠,勸他納妾,也好嗣承葉家香火,他卻溫情地搖頭拒絕,隨手簽書一詞,送予妻子:
弄筆描花試手初,畫眉深淺入時無。
恩愛相伴常相扶,鴛鴦雙字怎生書?
紅袖添香,夫複何求?葉懷謙對妻子的疼愛,絲毫不減。可惜天不假年,妻子到底於數年前撒手人寰,先他而去。
葉懷謙喜讀老莊,妻子去後,數年來遊山玩水,參禪論道,原本無再娶之念。那一日到大邑縣哠鳴山遊玩,供奉了好些香火。觀中主持邀其品茶閑談,葉懷謙戲言道:“餘生願隨道長修行。”
道長笑而不語,讓他到天師殿拈香一炷,方說:“觀先生之麵相,絕不致斷了香火,就在近年,當陸續有後。”
葉懷謙搖頭不信,開玩笑說:“當真有子,讓他們都來跟隨道長修行。”
道長淺笑,稽首說:“你肯送一子前來,足矣。”
其後不久,葉懷謙到成都訪友。
有明一代,成都建蜀王府。民國年間,皇城仍在。王府周圍禦河環繞,正南門外有金水橋三座,橋前空地,是文武官員到皇城朝拜藩王停轎駐馬之處,立有赭紅照壁。這是皇族的標誌,而此街,也因此得名為“紅照壁”。
此間住戶,多為望族。葉懷謙的老友正住在這上南大街處。到了後,他站在街沿上準備敲門,突聽得隔壁門響,走出兩名青年女子,扭頭看時,不由怔了一怔,其中一名紫色衣衫的女子,不知怎的就扯動了他的心思,沒有原因,沒有理由。
老友開門將葉懷謙迎入廳中,擺起了龍門陣。葉懷謙問起方才所見女子,滿麵殷切之色。老友大笑告之,隔壁人家姓許,與你家也是有些交情的。
原來,葉懷謙的父親,自小天資聰穎,少年時便以才學名動一方,眾人傾慕。晚清之際,立誌赴京趕考,果然進士及第。外放任官後,數年累績下來,做到了四川省川北道道台。他在任上為官清正,端方持重。其時,中國政局紊亂,隨時可能改朝換代,所以老父不願兒子再走仕途。恰逢晚清變局,士人多號召實業救國,於是葉懷謙立誌從商,數年來經營得當,所獲甚豐,便在家鄉廣為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