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的後期,周王室被秦所滅,華夏大地上隻留下了七個強大的諸侯國:秦、魏、楚、韓、趙、燕、齊。其中,秦國既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發展迅速,變得尤其強大,其他六國對它都不敢小覷。秦將王翦、白起等等驍勇無比,所領部隊戰無不勝。適時,年幼的秦王雄心壯誌,又得賢相呂不韋的輔助,再有後輩李斯的協助,於是有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夙願。
秦王二十年,韓、魏、楚、趙相繼被滅,燕國危在旦夕。秦齊有約,因此燕國得不到齊國相助。熟話說,唇亡齒寒,真不知齊王建作何打算。燕太子丹被情勢所迫,於是派了荊軻去刺殺秦王。
荊軻領命,帶了樊於期的人頭,到鹹陽宮向秦王獻上演過地圖,到了地圖的盡頭,一把鋒利的匕首出現了。荊軻立馬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想要把劍抵擋,但是見太長了,情急之下,竟沒有拔出。秦王慌張了,隻得繞著柱子跑,荊軻就跟著去刺殺秦王。那匕首是帶劇毒的,隻要被刺一刀,立刻斃命。秦王規定,上朝大臣不得配件,軍士不得命令不能入殿,如今,秦王危在旦夕。恰巧,侍醫夏無且帶有一藥囊,他妙計一生,用藥囊將荊軻咂了荊軻。荊軻倒地,秦王鬆了一口氣,拔出了寶劍。荊軻剛要爬起,秦王迅速刺了荊軻,然後又砍了幾刀,怒不可遏。荊軻很快就被秦王所殺。
荊軻被殺的消息傳到了燕國,燕王為自保,殺了太子丹,獻太子丹人頭給力秦王。秦王豈能為此息怒?不出兩年就滅了燕國。
荊軻原有一好友,名叫韓獻。他知道太子丹派荊軻去殺秦王的事情,但是他反對荊軻這麼做。他對荊軻說道:“秦王不能殺。七國之中,秦國最強。七國紛爭,戰亂不休。隻有秦國有實力一統天下,來結束這幾百年的混亂時代。秦王雖然滅了其他國家,但是卻使得戰爭大大減少。秦王這樣的舉動,其實對我們百姓是有利的。六國諸侯當然為了自身,需要抵抗,但是我們卻不能這樣。秦王一死,或許這樣的紛爭歲月就得持續很久,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了。”荊軻卻是笑著說:“兄弟你的言語到很好笑,秦是秦,燕是燕,我們井水不犯河水,何來戰爭紛亂?好了,不要勸我了,刺殺秦王我必須要去。”也可惜荊軻不聽韓獻的話,白白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韓獻得知荊軻已死,十分的傷心。但是他也知道荊軻一去,很難返回,於是早早的披上了白衣。他也知道秦國很快就會滅了燕國,為了不看到生靈塗炭的情景,他來到了嵩山。在太室山山上建了一間小屋,起名曰“逍遙居”。韓獻平生最愛的是老莊思想,因此喜歡獨來獨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道家的飄逸使得他常常喜歡徒步漫步於大山之中,領略大自然的魅力。他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但是他卻不喜歡看到征服六國的戰爭。他躲進了山中,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每天,《老子》《莊子》是他必讀的書籍。他尤其喜愛《逍遙遊》那一篇,“逍遙居”就是那樣得來的。他也想成仙,於是每日打禪靜坐,閉目養神。吸草木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他的飯量也逐漸減少,來嵩山的前十年,每日三餐,必不可少。再後來的二十年,他已經可以一日一餐了。往後再三十年,他就是三日一餐了他是二十歲來到嵩山,如今已經八十歲了,這在那個時候是很長壽的了。由於他的修煉,使得他在八十歲之際,看上去人仍然如同一個剛過半百的人。滿頭白發披在兩肩,沒有束發,一把胡須垂到胸前。穿著一身白衣,拿著羽扇,宛然一個老神仙下凡。
天天參悟老莊,幾十年不下山,必然有心得體會。年邁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很悠閑,於是他沒事也動動拳腳,活動一下脛骨。他自創了一套氣功,典型的道家路子,以無為為終極目標。出拳既快又柔,然而拳停之時,卻又力道很足。收手之快,與出手相同,好像什麼也沒做過一樣。整套動作,美輪美奐,宛若舞蹈一樣。久而久之,這套氣功就成了一套掌法,韓獻取名叫做無為掌。
經常走山路,韓獻這老人也會覺得很累。於是在他六十歲時,就領悟出了一套走路方法。由於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他的這套走路方法變得也很像舞蹈,一步跨上去很大距離,但是看起來卻是那麼的輕巧溫和。到了八十歲時,這套走路法變成了一套輕功,他叫做浮雲步。
常年的用斧頭砍柴,韓獻也很厭倦的。於是他五十歲時開始用掌劈柴,三十年的時光,使得他創立了太室折木掌三十六路。
總之,到了八十歲時,韓獻已經創立了大大小小的武功一十八套,他稱為逍遙散功。多年的修行,也使得他的內力修養得到了提升。彙集了天地萬物之氣,體內脈絡暢通,造就了他不凡的內功。他於是於八十歲那年,總結自己六十年的修為,寫成一部內功心法,分作上下兩部《大宗心法》。上部是基礎,乃是練習逍遙散功必備的內功。下部是提升,但是需要強大的悟性與外家功夫的支持,練成則武力大增,練不好就會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