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入秋了,暑氣未消,天氣仍很炎熱。林秋茹一早醒來,梳洗以後,便提著噴水壺,推開陽台門,對著秋葵澆起了水。腳後跟著的叫著傑米的小比熊,一身白絨絨的卷毛,非常可愛。這是個臨街的上海老式石庫門建築、北向的10多平方的三樓小陽台。靠牆的約摸5。6個平方的小花壇裏,種上了秋葵,上麵搭了個涼棚(冬天鋪一層塑料薄膜,就成了暖棚);枝蔓舒卷自如,黃綠相間,莖葉長得很茂盛。林秋茹家種秋葵已有許多年了。從林秋茹的姥爺林正南起,就喜歡種秋葵。據說,林秋茹的外婆的名字叫玉葵。因為老家就是種秋葵謀生的。另外,林家有糖尿病的家史,過去老家人都是以喝秋葵水來治糖尿病。曆史上種秋葵有思鄉的情趣,而現在種秋葵,倒是林友蘭有喝秋葵水的習慣,用來輔助遏製糖尿病。屈指算來,林家種秋葵,也有好多年的曆史了。此刻,林秋茹的父親林友蘭正躺在二樓朝南的東廂房裏。長期疾病的折磨,使得林友蘭身形消瘦,腿腳不靈,但老林家有祖傳的療理秘方,居然使老林度過七十八大關。可是老林的視力卻在減退了,有時看東西模糊。但,仍支撐著身體,戴著老花眼鏡,看著電腦裏的來自美國紐約的郵件。
那是林秋茹的姐姐林秋葵發來的。說是9月25日傍晚,乘東航MU5307航班18時30分左右回到上海。今天是2005年9月7日,也就是說林秋葵二個星期後就要回來了,老林高興的眼眶潤濕了。林秋葵已有七、八年沒有回家了。林秋葵和兒子林新民確實讓林友蘭牽腸掛肚。
看著女兒林秋葵從大洋彼岸發來的郵件,林友蘭眼睛潤濕了。
林家曆史上是個大家。祖籍在江西萍鄉。祖上有幾十畝良田,並又經營茶樓和一些店鋪。到了曾祖父一代,家道中落,全家就搬到上海。便買下亞爾培路(後改為陝西南路)一幢老式石庫門房子。底樓開門麵做買賣,二、三樓居住。生活一度比較平靜。曾祖父叫林升泰,娶了廬陵女子為妻,生了獨男,名林正南,從小喜歡繪畫,便送日本留學,主修東洋畫。後正南受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兼學文藝,學習音樂和繪畫。抗戰爆發後,正南帶著妻子黃玉葵與兒子林友蘭回到上海。而此時兩老已故。正南為生計無奈,隻得在霞飛路(現淮海路)與襄陽路拐角處覓得臨街小屋,開了一家小咖啡館;一麵出售畫作,一麵慘淡經營。而妻子黃玉葵在自家底樓辦起了心理診所,同時,也在法租界貝當路(現衡山路)基督教國際禮拜堂當義工。為有困難的患病的信徒治病。黃玉葵人品端正、待人親切、醫術高明,贏得大家的信賴。不久,萍鄉籍老鄉、表親陳七妹和女兒居家艱難,投奔林家。陳七妹在家排行老七,其大名叫陳慧娟。曾與玉葵是同學。丈夫是黃埔士官生,在武昌保衛戰中犧牲了。故黃玉葵很同情七妹的遭遇,讓七妹住進了林家。家裏的事務就交給她料理。時間一長,大家都管叫七媽,倒把她的大名給忘了。陳七妹的女兒叫鄭雅萍,因為這個萍字意味著勿忘故鄉萍鄉的意思。
“爸爸:
你托秋茹發來的郵件我已拜讀。老宅要動遷是好事?但媽媽的診所怎麼辦?大姐、秋桐姐、秋茹她們意見定下來沒有?新民的想法是:動遷以後,讓爺爺買幢好房子,好好靜養,至於診所辦不辦任其自然。我想9月15日左右回來一次。回來還是東航MU5307航班18時30分左右到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