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1 / 3)

近年來文化研究成為熱門話題,大到禮樂刑政,小到花鳥魚蟲,要想很快地被社會接受,最好是打上“文化”的標記。這種做法雖然不無趨時之嫌,但並非全無道理。一些觀念形態自不必言,它們本來就是文化的產物,人類精神的花朵;即使一些物質性的東西,隻要它與人發生了聯係,自然也就帶有了文化色彩。飲食文化更是如此,它兼具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雙重特性。

有人聽到把文化與飲食烹飪聯係起來,不免要嗤之以鼻、付之一哂。的確,飲食是人們的基本需求,而文化似乎隻能在純粹的精神領域中漫遊,隻能在思辨中展開。其實,文化觀念往往從人的基本需求中引申出來。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1804-1872)說:“心中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引自費爾巴哈《貧窮操縱並取消所有法律》)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問題遠不僅止於此。進入文明時代的人類已不再滿足於食用自然形態的食物,而要吃加工過的食品。人類對食物的加工像對自然界的改造一樣,是本著美學原則進行的,因此,我們說食物加工本身就是美的創造過程。孫中山先生充分肯定了這點,他把烹調列人“美術”(即藝術)範疇,說:“夫悅目之畫,悅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是烹調者,亦美術之一道也。”(見《建國方略》)把飲食烹調看作文化發展的表征。

華夏文明中的飲食又有其獨特的地位。中國精神文化的許多方麵都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大到治國之道,小到人際往來,舉凡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軍事學、醫學以至藝術理論、文學批評,無不向飲食學、烹飪學認同,從那裏借用概念、詞彙,甚至獲得靈感。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天”者,至高之尊稱,也就是說“悠悠萬事,惟此為大”。這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出發點。儒家認為民食關係著國家的穩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於讓人們吃飽穿暖,以盡“仰事俯畜”之責;甚至人們所夢想的“大同”社會的標誌,也不過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養”。古聖今賢如此立論,芸芸眾生亦照此實行,於是,逢年過節,親友聚會,喜慶吊唁,送往迎來,乃至辦一切有人參加的事情,不管是喜是悲,不論窮富貴賤,似乎都離不開吃。古往今來有那麼多各種名目的宴會,都是借以協調國際或人際關係,以達到歡樂好合的目的。故《禮記》雲:“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人類的童年時代都是借“口”麵對世界,但中國文化還由此出發引申到其他領域,因此,“吃”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有華夏飲食文化著深刻的影響。這點從大眾語彙的構成亦可看出。“吃”(或文言中的“食”)被塗以各種感情色彩,上世紀初,國人把信仰天主教稱作“吃洋教”,把當兵稱作“吃糧”;三十年代,上海市民被租界的外國巡捕踢了一腳,自嘲地稱作“吃了一隻洋火腿”;四十年代,抗日戰爭大後方的重慶有“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民諺;其他如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冷落叫“吃閉門羹”,被人趨奉叫“吃香”,一往無阻、非常走紅叫“吃得開”,受到損失叫“吃虧”,得到好處叫“吃到了甜頭”,衣食有餘叫“吃著不盡”;文言一點的把承受祖宗餘蔭叫“食德”,把不講信用叫“食言而肥”。“吃”真是偉大,它無所不在,無往不通。這些說明了“吃”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和對我們深層意識的影響,也反映了中國飲食心態與文化心態在其深層是和諧一致的。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從飲食角度看待社會與人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吃喝,故有“開了大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不僅食前方丈、鍾鳴鼎食之家把吃飯看作是一種享受,即使是普通人的平常飯菜也會使食者體會到無窮樂趣。唐代詩人杜甫受到窮朋友王倚並不豐盛的酒食款待後興奮地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