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百戶心中一動,但臉上卻不露聲色,繼續思考著:和平誠意?哼,瓦剌人向來狡猾,這其中會不會有詐?不過,若是真的有議和的可能,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此事非同小可,我不能輕易做主。
想到這裏,他說道:“議和是好事嘛,不過此時我做不得主。還請使者隨我一起前往宣府鎮。如何?”
接著,明軍百戶又補充道:“你帶來的這幾十人先留在關外,隻允許你一人前去。等確認無誤之後再放你的人入關。”
蘇赫巴魯微微一愣,心中有些猶豫,他看了看身後的同伴,又看了看關隘上嚴陣以待的明軍。
他咬了咬牙,心想:為了大汗的使命,我隻能冒險一試了。
隨後略微思考了一下,回答道:“可以。”
隨後,明軍百戶便命人帶著使者蘇赫巴魯前往宣府鎮。
一路上,狂風依舊呼嘯著,沙塵漫天飛舞,他們的身影在這惡劣的環境中顯得有些模糊。
他的心中始終充滿了警惕,一隻手緊緊地握著腰間的佩刀,時刻準備應對突發情況。
蘇赫巴魯也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周圍的環境,心中暗自祈禱一切順利。
此時,宣府鎮總兵官楊洪已經接到了野狐嶺關狼煙傳來的敵襲的預警消息。
他端坐在帳中,麵色凝重,目光深邃。
帳外,狂風猛烈地拍打著帳篷,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響。
他的腦海中飛速地思考著各種可能的情況。
一個時辰後,野狐嶺關百戶派來的人也到了,他詳細地向楊洪彙報了當時的情況。
楊洪微微皺眉,問道:“來敵的人數確定看清楚了嗎?”
來人思索了一下,回答道:“大人,當時確實看得不太清楚,但是憑借多年的經驗,應該不超過一百人。”
楊洪用手輕輕敲打著桌麵,思忖著:一百人就敢來?看來這不是來打仗的,可他們到底有什麼目的呢?我先靜觀其變吧。
又過了兩個時辰,瓦剌人的使者蘇赫巴魯終於來了。
楊洪目光如炬,緊緊地盯著蘇赫巴魯,問道:“貴使何事?”
蘇赫巴魯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自己緊張的心情,再次說道:“總兵大人,我是蒙古瓦剌大汗也先派來的和平使者蘇赫巴魯。大汗深知之前的戰爭給雙方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如今我們瓦剌也遭受了重創,大汗真心希望能夠與大明議和,恢複和平。這不僅對我們瓦剌有益,對大明也是好事啊。我們願意放下過去的紛爭,共同開創一個和平的未來。”
楊洪心中不禁泛起了嘀咕:莫非瓦剌人有什麼詭計?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上次在北京城的柳浪莊一戰,他就是明軍中路的主將,那場戰鬥的慘烈場景還曆曆在目。他很清楚,當時瓦剌的大汗也先帶領著不到三千人狼狽逃回了草原。看來瓦剌人確實已經被打殘了,現在來求和肯定是想得到喘息的機會。
楊洪沉默了片刻,緩緩說道:“既然貴使帶來了誠意,那請貴使在此暫歇息兩日,待老夫稟報朝廷後再定奪。”
蘇赫巴魯心中雖有些不情願,但也不敢多言,隻好拱手退下,心中暗自盤算著這兩天該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數。
兩日後,瓦剌使者議和的消息以兩百裏加急的方式被送到了北京城。
兵部尚書於謙得知消息後,微微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瓦剌人的反複無常,但此時的議和消息也不能輕視,必須慎重對待。
內閣首輔曹鼐此時也得到了這個消息。
他不敢有絲毫怠慢,立刻整理衣冠,前往乾清宮向皇帝朱銳彙報。
乾清宮外,陽光透過雲層灑下斑駁的光影,宮牆在光影的映襯下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朱銳正坐在龍椅上,手中拿著奏本,聽到曹鼐的彙報後,立刻放下奏本,陷入了沉思。
他的心中飛快地思考著各種利弊。
他覺得此時議和也不是壞事,至少也讓他有時間處理朝廷內部的一些事,同時也可以讓於謙著手增兵的事宜。
想到這些,他便叫來了禮部尚書胡濙,嚴肅地說道:“胡愛卿,瓦剌使者議和之事,你去安排接見瓦剌使者的具體事宜,務必慎重處理,不可有絲毫差錯。”
胡濙領命而去,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著相關事宜。
而在宣府鎮,瓦剌使者蘇赫巴魯在等待的這兩天裏,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他不知道明朝這邊最終會做出怎樣的決定,隻能默默地祈禱議和能夠順利進行。
楊洪也沒有閑著,他一方麵加強了關隘的防禦,另一方麵密切關注著瓦剌使者的一舉一動,以防有詐。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最終的結果,一場關乎和平與戰爭的抉擇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