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士官陳瑞權的文化自覺(1 / 2)

李雲祥翁德財胡新如

人物小傳:陳瑞權,廣東陽山人,2001年12月入伍,2005年6月入黨,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所帶班、排各榮立集體三等功1次,多次被總隊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練員,先後被武警福建總隊和武警部隊授予“優秀士官人才獎”。

全身散發著陽剛之氣,嘴角上掛著發自內心的微笑,言語中透著風趣幽默……這是武警福建總隊莆田支隊三中隊上士代理排長陳瑞權給人的第一印象。

用5年時間實現了由初中文憑到大專學曆的跨越,從講不好普通話到活躍於台前幕後,從拖後腿的兵到能文善武的基層帶兵人……有人說陳瑞權11年的軍旅曆程體現了一個兵的文化自覺。

“軍旅生活因文化的融入而更加甜美”

語言問題曾是陳瑞權成長進步過程中遇到的一大難題。

陳瑞權入伍前生活在粵語環境中,剛來部隊時聽、講普通話都很困難,加上隻有初中學曆,學習和訓練成績一度落後。

為盡快改變狀況,陳瑞權買來《新華字典》,從發音學起練習普通話。他的褲兜裏揣著一張字詞音卡片,一有空閑就念上幾遍;他主動給戰友讀報,在戰友的笑聲中矯正發音;晚上看新聞,他跟著播音員輕聲讀念。憑著頑強的精神,他不僅過了普通話關,還養成了勤學善思的習慣。

在學習中成長,在奮鬥中成功。兩年後,陳瑞權當上了班長。5年後,他順利完成“軍事信息技術與管理”專業自學考試全部科目,實現了從初中生到大學生的跨越。

學習文化讓陳瑞權嚐到了甜頭。當上班長後,他有意識地從書籍報刊和局域網上學習帶兵之道。

一次,他從報紙上讀到一個通過辦集體生日晚會推進連隊建設的新聞,覺得很有意義,就向中隊黨支部建議開展。黨支部支持了他的想法,並讓他全權負責中隊每月集體生日晚會的籌劃和主持。節目編排,會場布置……陳瑞權積極行動起來。他查閱大量資料,廣泛征求意見,製訂了工作目標:為每名過生日的戰友送上一份有意義的禮物,力爭使這個活動成為密切內部關係、推進中隊建設的平台。

集體生日晚會開辦了,陳瑞權講著普通話,中間穿插一兩句駐地的方言,又突然冒出個小沈陽的口吻……富有兵味且善於調節氣氛的主持風格深受戰友喜愛,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

鑼鼓活動在中隊開展已久。陳瑞權在觀看電影《戰鼓》時聯想到:應該將打鼓與戰鬥精神培育相融合。他向駐地文化館老師請教,巧妙改編中隊原用鼓譜,組織大家反複練習,表演後有效激發了大家的戰鬥精神。在駐地文化部門的指導和推薦下,陳瑞權先後3次帶領戰友敲著威風鑼鼓登上中央電視台的大舞台,讓支隊官兵引以為榮。

一次次辛勤付出,一回回收獲歡樂。陳瑞權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他在日記中寫道:“軍旅生活因文化的融入而更加甜美。”

“文化活動中最能與戰士拉近距離、培養感情”

在一次集體生日晚會上,“小壽星”王劍民在台上表演時露出了笑容。

王劍民因父母離異性格變得內向,自卑心很強,入伍後幾乎從不主動與戰友交流。為打開他的心鎖,陳瑞權下了不少功夫,但並不見效。“何不試試文化的力量?”陳瑞權創作了一個“三句半”,熱情邀請王劍民參加表演,效果還不錯。從此,王劍民逐步打開了心扉,性格變得開朗起來。

為了帶好兵,陳瑞權認真學習《新時期的帶兵方法》《如何當好排長》等帶兵專著,摘抄剪貼帶兵資料12本,寫下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他真切地感到:“文化活動最能與戰士拉近距離、培養感情。”

新兵陳堅下隊後麵對緊張的執勤訓練,產生了怕苦怕累的思想,多次打電話和父母商量想調回老家。3個月後,他的思想發生了改變,他告訴父母:“排長對我很好,我會在這裏好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