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晨鍾 佛武 暮鼓(1 / 2)

晨鍾,混雜著山穀中的鳥鳴聲和山下耕牛的悶叫聲,傳遞著清晨的聲音和氣息。綿遠悠長,在少室山中仿佛把淡淡的山中霧氣都吹散開了。三聲完畢,寂靜的院落逐漸地可以聽到鼻息、腳步和清咳聲,顯然僧人們都已習慣並且遵守著“鍾響三聲畢,人需立刻起”的規定。羅漢堂和般若堂分設於大雄寶殿以及藏金閣之間東西兩側。早起,僧人們淨麵同時也在淨心,在洗去臉上的困意以及灰塵的同時,也潔淨了內心的疲倦和煩惱。寺院中的僧人每日這個時候都要在各自的禪堂中齊集,打坐口念靜心舍欲篇,然後由禪堂的長老在各自的禪院內負責提問以往他所傳授的佛理檢查前一日布置的早課,在稱之為早課的時間結束後,就是早飯的時間,自然是米粥、饅頭和幾種山野菜醃製成的鹹菜。飯堂中是絕對的安靜,你隻能聽到輕微的碗筷摩擦聲,甚至是吞咽咀嚼的聲音在這裏也是少有的。同樣這也是淨心的一部分,白水白麵混合出白色的饅頭,洗淨、分段、加鹽拌成的鹹菜當你吃下這最簡單的材料所作出的飯菜,卻最能果腹,簡單使你無所求。

對於這些初入少林寺的小沙彌(現在已經可以這麼稱呼他們了,他們入少林門有一段日子了,早已經習慣了清水白粥,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佛法是無法化解掉天真的,因為佛祖是允許孩子快樂的。)最開心的是或者是最辛苦的是就是正午之前的武講課。他們這十一個人因為先天因素或者是性格使然(孩子的心性是最容易分辨的吧)對於武學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喜歡佛法勝過武學,因此在佛理中用的功夫要多出習武的一倍。有人則是甚為喜愛武學,對於枯燥繁瑣的佛學不肯用心領會學習,相反在武學上就肯吃苦功夫。這其中的兩個代表人物就是羅漢堂的諾修和般若堂的諾川。諾修今年十三歲,雖然年歲不大可是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心性成熟到大人般的孩子,在他的臉上總會看出與年齡不相符的神情,可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在佛學佛理上有著極高悟性的人,雖然老成但是心性醇厚深受羅漢堂首座他的師父智勇的喜愛,在每周一次的佛學體會上他總能夠向各位師兄師叔們提出自己對某篇佛經的見解而且頗有建樹。可是他在習武的表現上就和佛法上大相徑庭了,本身他資質不錯悟性也高,就是身體比較柔弱,所以練武時到了緊要關頭往往堅持不到最後,這也使得他的師父智勇禪師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多麼希望這個孩子將來不僅能夠在佛法上能學有境界,而且武學上還能大成,這樣可以說這麼多年來他也可以培養出一個好徒弟,也為少林寺培養出一個好弟子。可是,他也在想世間並不會有完美之人,隻要他在一項上有突出的表現就不枉費自己在他身上所傾注的心血了。其實這些諾修都明白,他知道師父多麼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夠在武學同樣有所成就。諾修平時不太愛說話,更可以說他的真實聲音除了他的師父可能沒有人聽得十分真切,他在默誦佛理得時候的聲音比別人還要小還要輕,但是這一切他都記在心裏。他暗暗下定決心,從此刻起他要改掉隻學禪不習武的想法,一定要在武學上有所進步,這樣也對得起師父的教導之恩。別人練三遍他就練六遍,別人跳水從山下走一個來回,他就走兩個來回。他把別人用來休息的時間,都利用起來,每日在習武的基礎時間額外還要多練幾個時辰(當然這就要占用他很多睡眠時間),“勤能補拙”這種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隻有堅持下來的人才能將他參透,功夫永遠是不負真正有心且有誌的人的。從開始的強行逼迫自己到後來的成為習慣中間的苦痛隻有切身經曆過的人能夠在以後的事情上分辨的清,將被動變為主動,這種內心力量更勝於身體的力量。諾修就是這樣堅持了下來,在他少林寺的日子中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