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波城雄踞於西海之濱,人口近百萬,是乾元王朝西部最大的濱海巨城。整座城依山臨海而建,人口近百萬,城外艨艟商船無數,千帆競遊,城內重樓林立,車水馬龍,行商小販往來奔走其中,一片熱鬧景象。
在城東有一座占地數十畝的高門大宅,院內豫樟成林,古樹參天,綠樹紅牆,交相輝映,奴婢仆婦穿梭其中,一片大富大貴的景象。這座大宅的主人乃是定波周氏,這一族代代飽學之士輩出,到了眼下這一代更是興盛。周家二老爺周維永貴為乾元朝吏部尚書,管審天下官員,權勢滔天,而家主周維豐雖然不履仕途,卻是名震海州的儒學大家,曾被前任皇帝禮聘為帝師。除了這二位貴人,周家還有眾多親朋或在朝為官,或主政一方,在定波城可謂是超然不群,風光無限。可就在這豪門深院之中,卻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倚窗而立,長籲短歎不止。
這少年皮膚白皙,麵目清秀,眉目間頗有靈動之色,身穿淺藍色絲綢長衫,腰掛玉佩,一副翩翩少年風采。他名叫周雲,今年十三歲,父親正是周維豐。作為周家下一代唯一的嫡子,周雲自然成為了家中長輩的心頭肉,從來過的都是奴仆成群,錦衣玉食的生活。
按常理來說,過著這樣日子的周雲要麼承父輩天資,自小就一心向學,博得神童之名;要麼就頑劣不堪,整日招貓逗狗,成為周家紈絝。可是令周家上下奇怪的是,從周雲懂事說話至今,對詩書典籍一點也不感興趣,這點可以歸結於年紀尚小。但他對稚齡孩童喜愛的各種遊戲玩物同樣不屑一顧,反而對野史奇談,仙話傳說非常著迷,整日沉迷在一堆求仙問道的書籍之中,這就很反常了。
周家以詩書傳家,周維豐自然對鬼神之談不屑一顧。在他眼中,周雲的怪異舉動比不學無術更加不可饒恕。可無論是好言勸道還是家法伺候,都不能讓周雲屈服,他年紀雖小,卻是軟硬不吃的性子。
一次周維豐打得狠了,將手中藤條抽斷,可周雲依然咬緊牙關不鬆口。看著兒子衣襟上的點點血痕,周維豐長歎了一口氣,揮揮手由他去了。虎毒尚且不食子,周家就這一根獨苗,難道還能打死不成?因為這個兒子,周夫人時常暗暗垂淚,就連仍值壯年的周維豐,鬢角也愁出了白絲,不明白這寶貝兒子小小年紀,為何有此等作為。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少年身體裏的靈魂,屬於另一個時空,在地球上一個同樣名為周雲的三十歲青年。前世的周雲雖然工資不算多,但工作清閑穩定,父母身體健康,他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哪想到隻是因為他在路邊攤偶然看到一個小巧的翠綠葫蘆,一時興起買了下來。結果在把玩的時候,也不隻碰到了哪個機關,那葫蘆發出一道白光,下一刻他就就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經曆了最開始成年人心智卻是一副嬰兒身體的折磨後,周雲終於該捱到了可以自行活動的年紀。本來他也打算當個富貴公子算了,但有一次他感染了風寒,高燒不退,吃下無數珍貴藥材才挺了過來。也就是在這次身體劇烈變化後,周雲驚奇的發現自己具有了內視的能力。在他靜心凝神的狀態下,將意識投向丹田位置,就可以看到讓自己穿越的罪魁禍首正漂浮在其中。翠綠的葫蘆宛如碧玉做成,十數條仿佛脈絡般的細細藤枝,從葫蘆中探出,蜿蜒伸向身體各處。
從那時起,周雲就知道自己不同於常人,神奇的葫蘆讓他經曆一次神奇的轉世重生,也徹底改變了他對人生的看法。
再後來識字讀書之後,周雲通過閱讀地理書冊知道,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極其廣大,乾元王朝治下的海州雖然方圓數萬裏,相當於地球上的亞洲大小,卻遠遠不能算作中土神州之列。從史書中的記載來看,在海州極西方,有一片名為東勝洲的無邊陸地,與其相比海州隻能算是海外一島。東勝洲既然名字中有個東字,可想而知,其也不過是大到無法想象的陸洲東方一部分罷了。數千年前海州與東勝洲間還有越海巨舟往來,但後來不知什麼緣故海路阻斷,從此海州孤懸海外。
更為神奇的是,修道求仙並不是虛幻縹緲的傳說,乾元朝的正史中就無數次提到皇帝禮請仙人為國師,其威能可移山填海。也是自從海路斷絕後,仙人才漸漸消失在凡俗間。數千年過去,儒學武道已經成為主流,將神仙之說斥為荒誕。周雲堅信丹田內的神秘葫蘆就是傳說中的法寶甚至靈寶,不然怎能有莫大神通將自己帶到此間。從那時開始,他就立下了求真問道的念頭,並且一發不可收拾地投入到其中,也許有了莫大的神通,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