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就他娘的提到菩提!這個須菩提的真實身份一直是眾位喜歡西遊記人士心中糾結的謎團,當然也包括我在內。我到現在也不能確定須菩提到底是誰,但是我們可以一個個的分析,排除他不大可能是誰。還是那句話,我們心要不偏不倚,不要因為內心的信仰和偏激而影響我們要看清事態本源的眼睛。現在對於須菩提的真實身份基本上分為幾大陣營——一、《封神演義》的準提道人;二、如來佛祖;三、釋迦摩尼的徒弟須菩提尊者;四、老子,太上老君。五、可能誰也不是,是作者或是‘心’。
下麵我一邊結合文中一邊瞎猜。首先,說須菩提是準提這個說法第一個就應該PASS掉。原因很簡單,《封神演義》也隻是一部小說,就算著《封神演義》的時間在前,可它連野史都算不上,作者不大會拿它裏麵的人物去做原型。再說封神和西遊是兩本書由兩個作者寫成,又不是正續集——我們將心比心的考慮,就算現在有一部超級紅的小說,我想也不會有人把裏麵人物拿出來放在自己小說裏吧?而且還是改了個名放進去的——也不存在犯君王諱,我認為犯不上也沒有必要。再說,過去的文人都恃才傲物,不像現在這麼勢利,即使作者把這位須菩提比作他自己也不會去用別人書裏的東西。再一個本來就是個神話故事,準提的真實人物都不知道是哪家孫子,腦袋裏印象都不一樣。兩個虛構人物不可劃等號,不知道認為準提是須菩提的人是不是把小說當做學問來做了。
咱再說菩提,菩提放在佛教中是智慧,是一種覺悟。所以好些人認為這位須菩提是佛家之人。但我不能苟同,等下進入文中再說。咱先說說佛道之別。我感覺佛道內修之法的區別就在於道教是漸修;佛教有漸修更主要是頓悟。當然,這兩者沒有誰高誰低之分。隻是對性與命的理解不同。
好了,言歸正傳。話說美猴王變成了孫悟空,開始有種**的感覺——手舞足蹈。這位須菩提讓眾徒弟教悟空言語禮貌,習字焚香,反正就是做一個懂禮貌有規矩的小猴子。沒事幹了就澆澆花,種種樹,砍個材,挑個水什麼的。不知不覺就是六七年。
這段文字不可一眼帶過,因為此時祖師讓孫悟空做這些事是必要的!為什麼?因為要磨練心性和觀察你是不是能修仙的那塊料——修道乃是一塵不染,心身俱空,如果欲望太重,悟空肯定挺不住要走。列位,如果你想修仙,卻每天都讓你掃地打雜,而且你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教你,甚至是教不教你,你是什麼心態?古代有好些例子都是拜師後根本什麼都不教,最後等要出山了才一語道破,像列子學道什麼的。當然這樣做也體現了師傅的高超手段,更是在考驗徒弟的道心。
話說正在這一天,祖師登壇了!開講大道‘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這三乘教有人說是佛經中的‘三乘’,但後麵又說‘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所以三乘應該是指儒道佛三家。這位祖師倒是個萬花筒,什麼都會些。‘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這句話直接體現了祖師的高明也說明祖師並非對任何人都大開方便之門傾囊傳授。因為他隻教你一半——修性。呂祖有句話叫‘隻修性,不修命,此乃修行第一病。’隻修性不能生丹也就不能成仙長生,隻修命又不能悟大道,恐出不得陽神也不能成仙長生。當然,現在說須菩提吝嗇還是牽強,咱繼續往下看。
師傅講得正過癮呢,孫悟空在一旁突然猶如醍醐灌頂高興之極。
“潑猴,上課要尊重老師,不許交頭接耳。”
“師傅,我沒跟別人說話,隻是你講的太好了。我有些情不自禁!”
別人在認真做筆記的時候孫悟空已經可以領悟老師的思想,可以鶴立雞群了,這也算是悟空與道的暗合,產生共鳴。
“你既然能聽出妙音來?”祖師心中十分高興“我來問你,你來我這有多少年了?”
“我也不太清楚,隻知道我總去後山砍柴,在山上吃了七次飽桃。”
“七年了,時間也夠了,”師祖暗自掐算道“我今天就教你些道法,你想學什麼?”
“師傅教什麼都可以。”孫悟空此時是頗懂禮數的。
“‘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也有正果。不知道你想學哪一門?”
這時候祖師還不想教他真正的金丹之法。在道教中,除了修仙的修煉金丹之法,其餘都叫‘傍門’。但傍門又區別去邪法那種不入流的東西,也是有些道果的。
“全憑師傅教誨。”悟空說道。
“我教你‘術’字之道,就是請仙扶鸞,可以去廣場做算命先生或者在家當出馬大仙。”
“聽起來就不能長生,我不學。”
“那教你‘流’字之道,學諸子百家,可朝真降聖。這個就是隻修性沒修命!”
“不學!”
“那‘靜’字之道如何?就是辟穀之術,禪參打坐,清靜無為的靜功,這個方法修煉應該就是可以修到古代醫生那種能內視看五髒六腑、奇經八脈,但沒有修煉法門,不得長生。”
“換一個!”
“那‘動’字如何?就是采陰補陽,順便練些氣功,再配合外丹,還有一點偏方。這個方法內修可以子午抽添通任督;對外可以用藥物益壽延年,但沒有化神反虛之法,也不得長生。”
筆者站起來“這個適合我,我不想長生,但要學采陰補陽!據說漢武帝時期好多人都偏愛此法。”
“你好好寫!別扯用不著的”悟空對我大罵“對不起啊,師傅,沒說你,但這個我不喜歡,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