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命認命論
87年發生了幾件大事。
10月14日,中國國務院有關方麵負責人就海峽兩岸探親一事對新華社記者發表了談話,對此表示歡迎,並“保證來去自由,盡力提供方便”。同時希望台灣當局也能讓大陸民眾去台灣探親。
10月15日,台灣行政院通過《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正式宣布自12月1日起,民眾可赴大陸。開放台灣民眾探親後,兩岸依然遵循不接觸的原則。
翌年1月19日,由民-進-黨人王拓率領何文德、楊祖等25人組成的探親團抵達北京。他們手持“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返鄉探親團”的小旗子,旗子上印著:海峽兩岸地圖,一群白鴿正由台灣向西飛進大陸。探親團還仿賀知章詩句以自況:“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台灣來。”
“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夫人陳香梅女士回憶說:“其實,台灣老兵回鄉探親也是鄧老先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初,台灣老兵回鄉探親問題在台灣已經非常突出。在我第二次回國時,小平提議,可以先讓在台灣的老兵回家探親。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老婆、孩子。這樣我才去台灣,向台灣方麵轉達了這層意思。”
87年的隆冬還是很冷的,茅草屋簷子上都滴流著粗溜溜的冰掛,村裏的孩子們都顧不上“過了河”的鼻涕,掰下冰溜子當刀、當劍打鬧,有的還呲溜著當“冰糕”,可惜沒甜味,嗬嗬。農村的孩子好像不怕冷,開襠的厚棉褲露著腚,凍的發青,手都皴破了掛著血道子,也不影響在外麵“瘋”,而所謂的娛樂遊戲也僅僅是跳像皮筋、打家棍、砸元寶,甚至隻是追著打鬧,但是也絲毫不減孩子們的熱情——嘴裏哈著熱氣,頭上冒著汗,手伸進棉襖裏都是濕乎乎的。
舒北的童年就是這樣過來的。
改革開放的春風似乎很難吹透農村莊稼漢腦袋裏的厚厚的“霾”,不是農忙季的整個冬天,多數人都會在家閑呆,在向陽的牆腳跟或蹲著、或坐著、或站著,吹牛、侃大山、曬太陽。年輕點的這時也穿著時髦點的半舊的新衣,手插在褲兜裏,顯酷;年紀大的更樂於袖手,把手倦在肥搭搭的棉襖的袖筒裏,有的還戴著破氈帽護著腦門;也有帶孩子的婦女在跟前有一搭沒一搭的插幾句閑嗑。
在這時候少數會手藝的也開始走街串巷——
“打錫——修鎖補銅壺”;
“鋦鍋——修傘嘍”;
“鏘剪子磨菜刀——”;
……
也偶爾會有敲銅鑼雜耍的——
“小小鑼錘七寸長,各樣把戲裏麵藏;
有人懂得其中妙,不是師父是同行;
今天猴子來演戲,看後高興你命長……”
唱畢,就拉開架子,開始表演,圍觀的人自然會圍成一個圈。表演完要錢的時候先要從外圍開始,因為外圍的人隨時都會開溜。到人跟前雙手作揖,賠上笑臉說:“您辛苦了,賞兩個猴戲錢吧。”一般人都會給個一兩毛錢,但也有人不給,不給的也不能糾纏人家,萬一遇上一個橫鼻子豎眼的,說不定就會惹上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