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諺語有雲:“內練一口氣,外操筋骨皮”,可見練內氣是習
武者必下的功夫之一。內練氣,外練形,以形運氣,以氣帥形,氣形
合一,方能臻於上乘。拳經所說的“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
氣合、氣與力合”,則是對內練一口氣的具體要求。“外操筋骨皮”
既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而“內練一口氣”,卻似乎有些“高深”
而難以達到。於是,怎樣內練一口氣?怎樣做到內三合?便成了武術
愛好者普遍希望了解的問題。
其實,練氣之法並不複雜。一在於養;二在於運。即養吾至大至
剛的浩然之氣,以培養真元;運吾之真氣充於丹田,施於四肢。為了
弄清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什麼是氣。
“氣”是人體構造中維持生命的原動力。人體內的氣,粗略地講,
大體可分為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兩種,先天之氣是與生俱來的,叫做
“真元”,也叫做真氣或元氣。真氣通過經絡運行於全身。後天之氣
是由大自然吸入的氧氣和由飲食攝入的水穀精華所生化而成,隨血脈
運行於全身。氣靠血養,血靠氣行,先天之氣賴後天之氣以為榮養。
真氣在經絡隧道中運行需靠呼吸為之推動,才能暢行無阻。用一定的
方式調整呼吸,調動真氣,送入丹田,進行內功經上所謂的“練精化
氣”、“練氣化神”的工作,這就是孟子所說的“養吾浩然之氣”的
功夫。至於運氣之法,在內家拳拳經中的“內功”、“納卦”、“神
運”、三篇中,有詳細記載,是武術家練氣的基本依據。馬禮堂老師
所授練的內氣之法,大體可分四個方麵:
1、首先應熟悉內氣運行的脈絡,即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
任脈,督脈,帶脈,衝脈,兩維,兩蹺,手三陰三陽及足三陰三陽主
五髒六腑。任脈為諸陰經氣之海。督脈為諸陽經之海。帶脈橫行腰腹
之間,宛如玉帶,總束各經。衝脈挾臍直上,為十二經之海,居一身
之要。陽維聯係全身之陽經,主一身在表陽,陰維主一身之裏。陽蹺
分布於身體左右側,主左右之陽氣。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氣。對練武
者來說,最主要的是前任、後督與帶脈、衝脈。發明勁時,每一呼吸,
真氣由氣海經會陰、上命門,穿過腹腔而複歸於丹田,形成小周天循
環。發暗勁時,每一呼吸,三陰升,三陽降,形成大周天循環。由肩
井穴和曲池穴配合,循循發力。如不知脈絡,勉強行氣,則鍛煉效果
會受影響。
2、要熟知練氣所采取的姿勢,即所謂調身是也。全身自然放鬆,
正頭起項麵凝神,肩沉胸出背圓,正脊鬆腰,提肛縮腎抱胯,前身微
有收斂之形。五趾抓地,膝微屈而略有伸開之意。從尾骨盡處用力向
上兜翻使真氣上升。這就是內家拳的真形真象。
3、要明氣竅、懂呼吸,所謂調息行氣是也。用逆腹式呼吸,吸
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呼氣時小腹自然放鬆隆起。吸氣時,存想
真氣循足三陰而上聚於丹田,升於兩脅,骨縫極力張開向上舉之,直
達於頂。呼氣時氣亦下降,自俞口透入前心複降於丹田,自覺周身之
氣漸小,龍蟄虎臥,潛藏於斯。這就是內功經上所雲“先提後下,一
升一伏”和“升有升路,脅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4、既明氣竅之後,再詳參勁功。要從通、透、穿、貼、鬆、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