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星一點兒也不著急。
十月初一金鑾殿大朝會,弘星和文武大臣展示手裏的物事,文武大臣們瞧著一摞一摞的表格,一份一份螺絲彈簧之類的樣品,懵。
“這是今年各地方的糧食收成表。這是今年大清最新的科研成果。各位大清國的文武大臣,回去後都好好思考,每個人送上來一份章程。”
!!!
“慢慢想,好好想。不著急。”
!!!
各位文武大臣心肝兒亂顫,額頭冒冷汗。有人害怕,也有很多野心家、投機者,都自以為自己找到大好機會——可他們都猜不透少年天子的心思。
十年來,大清國發生如此改天換地的大變化,皇帝也變成他們的小殿下,可想而知,官場上也要有變化——老舊的官僚係統,還能維持多久?
新的官僚係統,是什麼模樣?
其實弘星也不知道。
大清人都在安靜地等候新皇登基的“三把火”。十月三十,冬至放假的前幾天,弘星在國子監視察,麵對烏泱泱的上萬學子做臨時講學,咳咳,大白話。
弘星看著下方烏泱泱的上萬人,感受到他們的殷切期待,眉眼彎彎。其實背負責任的感覺也挺好,為人君者,都希望長命百歲,不對,都希望長壽萬萬歲,不光是為了享受吧……
弘星忍不住又笑:“……為人臣者,都希望青史留名,永享太廟。做老百姓,都希望安享太平。
武者保家衛國。文者治理天下,海晏河清、安居樂業。商人跑商。匠人做工。農人種地……每個人都完成自己的責任,國家,地方,家庭……是有人組成,任何事務,有人來完成。
除去各種身份的標簽,我們都是人。朕和你們一樣,打小兒學習四書五經,學習孝道倫理,學習律法……要做一個更好的人。
農人思考更好地種地,匠人思考更好的技藝……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朕時常思考,大清國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大清國對孩子們的教育,到底該教導什麼?你們是讀書人,你們是大清的未來——都來說一說?”
學子們紛紛搶答。
“孝道。”
“醫理、命理、地理、法理。”
“修己成人,修己安人,修己善群。”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興教化、知行統一、見賢思齊。”
“…………”
都是士人,或者說是華夏士大夫文化的道德要求裏的“賢良”。弘星聽著,微笑。
“朕六歲生辰收到一份禮物,聽到一個故事。
幹將和莫邪兩夫妻是著名的鑄劍大師,千錘百煉的鍛造製作出無數把鋒利的寶劍,可他們並不滿足。
他們純粹、專注且熱忱,他們對自己的手藝精益求精,他們的追求是鑄造出更好的寶劍。終於有一天,他們領悟了,心有靈犀、默默不語,按照以往的方式開始打造寶劍,當寶劍即將出爐時,縱身一躍,一起跳進鑄劍池……
他們用自己的鮮血鍛造一對絕世名劍。”
沉默中,沒有人說話。
這裏是國子監,大清士族的最高學府,天然地看不起,鄙視匠人。
弘星嘴角上挑,眉眼帶笑。
“都對。‘仁義禮智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對每一個人的基本要求,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身份地位。
朕記得,立冬那天,賢良祠裏頭一個個忠臣良將,漢白玉盤龍柱下方的碑文上,潮白河的二十五萬畝良田,以及他們的主人;大石碑上那些無法留下名字的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