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臨泛》reference_book_ids\":[7024903102301998111]}],\"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7},\"quote_content\":\"《渭川田家》reference_book_ids\":[6983642012557773861]}],\"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渭川田家》reference_book_ids\":[6983642012557773861]}],\"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3},\"quote_content\":\"《楚辭》reference_book_ids\":[7329709512141589566,7071200621746981896,7316066474987097100,7078173536837192717,6874386773061929992,7310139920494890025,7315983164411743271,7294563915671800842,7332367369500625982,726707738174187423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王維不但善繪水墨山水畫,也可以描繪邊塞雄渾壯闊的大漠孤煙和長河日落。無邊無際的大漠上,不見草木和人,遠眺天際,唯有一股孤煙拔地而起,它奮勇地直衝雲霄。孤懸天際的落日又紅又圓,直抵長河並與之交會,看上去粗獷而壯美,令人身臨其境般領略邊塞大漠獨特的風景。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王維在長安任左補闕時購得宋之問的輞川莊,並開始用心經營。王維尚未丁憂離朝時,每每到了休沐或日常閑暇都會去輞川莊小憩。王維守母孝時隱居在輞川莊,並命名為輞川別業。
輞川別業是一座天然的園林山莊,因地而建,有山林湖泊之勝景,別具雅趣,王維還寫了一首《輞川別業》的詩。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裏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詩中主要描寫的是田園生活,詩中格調清新明快,意境優美怡人。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首聯所描寫的是王維已經離開輞川將近一年了,這裏的“東山”就是輞川別業所在的藍田山,如今為守母孝回到輞川別業正好趕上春耕時節。
春色撩人,田間綠草在春雨的洗滌下愈發明亮,真是青翠欲滴可染衣,遠遠看去綠野連綿。再看那夾岸桃花,紛紛然綻放,紅豔豔的一片,旺盛如火般燃燒起來,十分動人。王維用明麗的色調把這秀美清新的田園春景描繪了出來。
惹人憐愛的是這滿眼綠草與桃紅,王維曾在《田園樂七首·其六》中也寫道:“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這桃紅柳綠的好時節,真該到那山野去看看被一宿春雨洗新過的桃花,再隔著煙雨一賞碧綠的柳絲。輞川莊真是個好地方,王維時常在莊內看花開花落,不必囑咐家僮勤掃那凋零在地的落花,直到黃鶯啼叫也可酣眠。
輞川的人們得知王維從長安回來後,紛紛前來相聚暢談。那些佛家弟子前來和王維談論的是佛教三藏中的經藏和論藏;年老的鄉賢前來和他談論春種秋收。
他們來時披衣倒屣,情急到隻將衣服披在身上,更是把鞋倒著穿就出門,他們就這樣和王維站在柴門前開懷談笑。鄉鄰的淳樸讓王維倍感溫馨,詩中處處都表現出王維對鄉間田園生活的喜愛。
在回到輞川莊前的一年初夏時節,王維曾到渭水兩岸遊覽,並作有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王維到渭水兩岸時正是傍晚,夕陽帶著晚霞籠罩了寧靜的村落,牛羊歸來時的叫聲劃破這層恬靜卻不顯得突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陶淵明也有詩描寫傍晚時分的鄉村情景。王維在詩中寫下的是“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小小的巷子有三三兩兩的牛羊穿過,夕陽的霞光伴著家家炊煙,嫋嫋吹散,是時候回家了。
這首詩的詩眼是“歸”字,首聯寫的是夕陽西下,牛羊歸來的“歸”,頷聯寫的是牧童歸來。
忽然,極其溫馨的一幕撞入王維的視線。在一戶人家的柴門前,一個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向村頭的小路張望著,正等候著去放牧的小孩歸來。那牧童趕著牛羊越來越近,王維仿佛看見他們的言笑晏晏,仿佛這一切情與景都活了。
轉眼再去看那麥地裏的野雞在鳴叫喚歸,小麥也即將抽出麥穗,吃飽桑葉的蠶兒臥在稀稀疏疏的桑葉上休眠。田間的農夫們正扛著鋤頭回來,他們在田間相互攀談,閑聊家常。
看到此情此景,王維拍手道:“即此羨閑逸。”他最羨慕的還是這種閑逸的生活,可是他當時還不能實現歸隱田園的願望,隻能惆悵地吟詠“式微”。“式微”典出《詩經·邶風》中的“式微,式微,胡不歸”,夕陽已下,牛羊牧人已歸,獨他彷徨在路,不知所從。
如今看來,他的歸處是輞川莊,在輞川莊內王維可以過上隱逸的生活,不再惆悵反複吟詠式微。
《渭川田家》這首田園詩不事雕琢,詩以白描之筆,使這人與物渾然一體,以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回到輞川莊後,王維過起了隱居山林的田園生活。他的詩歌體裁也轉向田園圖景,無應製詩之束,也沒邊塞詩之豪放。詩歌格調清新,色彩明麗,多有對自然風光的欣賞與讚美,再來感受一下他的一首田園詩《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鬆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王維回輞川莊隱居是為了守母孝,剛開始時他心情沉鬱寂寞,首聯寫的是他沉寂地把門扉緊緊掩上,在蒼茫的暮色之中望著晚霞餘暉。
畢竟,剛回到輞川莊,遠離了從前的生活,如今能夠過上閑適的隱居日子,心理變化卻也需要時間去適應。當他心覺寂寞時,出門掩上柴扉,到山中去散步解悶。
夕陽餘暉未散,霞光照滿山,鳥鶴紛紛歸巢,山中的鬆樹很是茂盛,飛鶴不時在其中穿梭。遠近行人緩緩而來,把柴扉緊緊關上,這山間越發的寧靜。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詩中的“綠竹”對“紅蓮”,“新粉”對“故衣”,山中的嫩竹節節高升,已經添上了一層層白色的茸粉,池邊的荷花已然落下敗葉。看起來這嫩竹荷花煞是清新可愛,王維在詩中采用“嫩竹”和“荷花”兩個意象,把山居的環境描寫得清新雅致,格調清遠。
舉目而望,遠處渡口點起來星星點點的漁火,采菱的人正蕩舟歸來。
這首詩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寂寞又品行高潔的隱士形象,王維是這山中之人,過的也是山居生活,這輞川莊是他寫詩作畫的靈感之地。大自然是那麼的鮮活生動,人的心有時候卻是沉寂的,但願景與情能交融,為這爽朗清妙的人。
南宋辛棄疾退隱上饒時也寫過一首描寫山居生活的詩——《滿江紅·山居即事》:
幾個輕鷗,來點破、一泓澄綠。更何處、一雙鸂鶒,故來爭浴。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有飛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滿,秧新穀。閑日永,眠黃犢。看雲連麥壟,雪堆蠶簇,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為未足何時足。被野老、相扶入東園,枇杷熟。
辛棄疾的山居生活是“幾個輕鷗,來點破、一泓澄綠”看鴛鴦逐水嬉戲的閑適,也有“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的豪放,更有“被野老、相扶入東園,枇杷熟”的淳樸親厚。
王維的詩悠然清遠、絕非俗物,讀之風雅逸情;辛棄疾的詞飛揚閑適、理趣盎然,讀之恬淡而雋永。
藍田縣輞川鎮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傳為一千二百多年前王維親手所植,至今仍繁茂如故。
王維所居的輞川莊有一座文杏館,文杏館的風景清雅如畫,隨處可見的銀杏樹隨風搖曳著金黃色的葉子。秋雨一過,滿地金黃,那樹上的銀杏葉化作了人間的雨,唯美而別致。
文杏館背對崇山麵臨湖泊,館內銀杏招搖青翠舒爽,那高大的文杏樹周圍雲霧繚繞。王維曾有詩《文杏館》歌詠文杏館的環境。
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 不知棟裏雲,去作人間雨。
“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王維所修建的文杏館用的是“文杏”“香茅”這些珍稀而脫俗的建築材料,文杏館屋宇精美,建築在崇高之地,這棟梁間的煙雲似乎可化作人間雨,遠遠看去清遠而禪韻無窮。
《文杏館》這首五言絕句出自王維和裴迪同創的《輞川集》當中,《輞川集》是一部田園山水詩集,當年王維回到輞川山穀後,和知己裴迪漁舟唱晚,彈琴賦詩,嘯詠終日,曾一同聚集他們所創作的輞川勝景詩輯成《輞川集》。
王維在《輞川集》中有序曰:餘別業在輞川山穀,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畔)、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裏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雲爾。
輞川莊依山川而建,其中融合王維詩、畫和園林的審美情趣,遠近連綿之間建成了這樣一個可居、可遊、可歌亦可吟的秀美山莊。
王維在輞川莊時居住的地方是孟城坳,這是輞川最寬闊的川道,因有古城堡聞名。在王維眼裏,這孟城坳帶有視昔而悲的情感,他曾和裴迪共登古城之上,看人來人往,看那古城邊的衰柳,有感而賦《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 來者複為誰?空悲昔人有。
往日這裏古樹參天、楊柳依依的景象不在,看到這由盛而衰的景色不由得情隨景遷,有種“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感慨。宋之問曾文采出眾,後兩度貶謫,客死他鄉,這輞川別業也隨之荒蕪。如今王維搬來此處,不免落入“空悲”。
王維與裴迪上下遊覽華子岡,這裏草木蔥翠,登高可見輞川水波起伏。王維有詩《華子岡》:
飛鳥去不窮,連山複秋色。 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
寫那飛鳥不盡,連山秋色,看之有惆悵之情。同遊的裴迪也同名詩曰“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寫得細膩而灑脫。
兩人隱居山林,對當地的美景有流連忘返之情,那時夕陽披霞,鬆風送爽,漫步於途,不覺沾染了草上的露珠。侵染的是身後長長的足跡,山色如此青翠靈動,拂動的是詩人的心。
夕陽的餘暉把他們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他們在華子岡站了很久很久。前時來的時候,朝露未晞,現在回去則暮色低垂,可看見那遠山燈火,明滅萬裏,那是他們見到的最讓人流連的景色。
天寶年間,王維隱居輞川莊後和知己裴迪暢遊輞川內的二十處勝景並逐一賦詩,其中的第五首是《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鹿柴在輞川內,附近景色幽美,特別是在夕陽西下時分。關於《鹿柴》這首詩倒有一件趣事妙聞。傳在北宋時,詞人秦觀在汝南任職時身患疾病已久,當看到朋友給他帶來的《輞川集》畫卷時,翻開一一欣賞了裏麵的勝景,如身臨其境。當看到鹿柴風景圖時,他結合《鹿柴》這首詩一同欣賞,這沉屙竟是不治而愈,這個傳聞出自秦觀的《書輞川圖後》中的自敘。
這美的感染力竟如此之大,鹿柴隻是深在人跡罕至的空山之中的一處清幽之地罷了。深林內古樹參天,杳然了無人跡,王維遊覽到此地宛如進入空寂之境。
蟲鳴啾啾,流水潺潺,幽靜的山穀雖空曠不見人,卻能聽見人語的聲響,瑟瑟風聲之中人語一響而過。人語過後是萬籟俱寂的複歸,王維寫空山從人聲中勝出,使其空穀傳聲而顯愈空。
這深山幽林處處長滿青苔。當夕陽的霞光直射入深林,又被返照在這青青苔蘚之上。林愈深,陽光愈加斑斕,不料這餘暉恰巧給這幽苔帶來格外明媚暖人的光,甚是圓潤可人。
在王維眼裏,即使是深山老林也有朝夕晦暝,看那斑斕入青苔的霞光最顯生機。想著明明覺得很是幽冷,看著又覺有暖色。王維在一二句用聲襯靜,在三四句則用色寫景,“複照”二字甚妙。
王維在輞川莊時對探索幽趣甚上心,此次獨自前往鹿柴,逢著夕陽返照在深林青苔上的情景,料想甚妙。
這青青空山,這深林日落和那泛光青苔皆是自然澄淨,也因看它們的人心靜,才能得此不塵不染之景觀。
這樣的妙境難和俗人共言,可惜當時裴迪沒有一同前來。後來裴迪也遊覽了鹿柴,留詩,“日夕見寒山,便為獨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跡”。裴迪去鹿柴時也是傍晚日落時分,隻身獨往不知這林間的事情,這裏曾發生過什麼事也消散無跡,獨獨留那麏麚奔跑過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