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1 / 2)

某大學一年級女生美美,17歲,父母為工人,家庭生活溫馨。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兒,備受寵愛。上大學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從不承擔任何家務勞動,甚至連衣服鞋襪也不用自己洗。進大學後,非常想念異地的家,對大學生活極不適應,產生了許多心理矛盾與困惑。她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難入睡。夢中經常夢到的都是爸爸、媽媽。一聽到廣播裏放的音樂有“媽媽”的內容就會哭,在街上、在校園聽到的都是本地口音,就覺得自己是被拋棄到異地的遊子,孤獨極了。班上組織春遊、秋遊,她毫無興趣。看到同學玩得高興,更是感到孤獨、傷心。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成天提心吊膽,擔心期末考試不及格,更擔心家裏人失望。入學後,她把生活費全省下來,用在給家裏打電話上了。

美美的心理有點病態了,她具備了依賴型人格的大部分特征。

人應該是獨立的。獨立行走,使人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萬物之靈。當跨進青春之門的時候,進入青春期後就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別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戀常常使其感到困惑。

依賴,是心理斷乳期的最大障礙。當你跨進青春之門,你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別人的依賴仍常常困擾著自己。隨著身心的發展,你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麵卻擔負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麵對這些責任,有些人感到膽怯,無法跨越依賴別人的心理障礙。依賴別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容易失去自我,遇到問題時,自己不積極動腦筋,往往人雲亦雲,趕時髦,易產生從眾心理。

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主要表現如下: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總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總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拿主意;依賴性強的人喜歡和獨立性強的人交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學習和工作上,喜歡讓老師或領導給予細心指導,時時提出要求,否則,他們就會茫然無措。在家裏,一切都聽父母擺布,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隻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屈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幹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渺小可憐”的感覺。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的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采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