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和公孫瓚最初的矛盾,起源於張舉張純等人的反叛,在公孫瓚的眼裏,這些人都是上好的軍功,他帶人大殺特殺,從關內殺到關外,殺的張純等人丟盔棄甲,連妻子兒女都丟了。】
【公孫瓚不願意就此撤退,繼續追擊至遼西管子城,大約在現在的河北遼寧交界的地方,被張純請來的烏桓首領丘力居帶人團團圍住。】
【公孫瓚也是硬氣,在這種情況下誓死不降,糧吃完了吃馬,馬吃完了吃皮盾,就這樣硬生生的從夏天頂到冬天,終於天降大雪,外敵退走,得以逃出生天。】
【逃回幽州後,這次死傷慘重,公孫瓚憋著一口氣就準備下次討回場子來,這時候恰逢劉虞持節來上任,劉虞咱們知道,他一看,哦不行,這樣打不可以,我來想辦法。】
【劉虞的辦法很簡單,懷柔加分化加招降,拉攏一批打壓一批。】
【懷柔的手段,究竟對與不對要兩說。UP認為,在談論曆史的時候,某個政策在某個時候,隻有合適和不合適,而沒有絕對的對錯。】
【公孫瓚想要殺,但劉虞隻想招降,讓人去鮮卑人族中斡旋和洽談。沒多久,談成了,圍困公孫瓚半年多的丘力居,同樣表示願意投降。自此,劉虞順利的得到了張純的首級,據說張舉也死於亂軍之中。】
【仇人投了,殺不了了,上司也不支持,公孫瓚悶悶不樂。】
【他喵的為了讓老子從那個破城子裏逃出來,多少個兄弟在那會活生生的餓死了,還有不少選擇吃土吃死了,結果呢,現在人家投了,老子就不能親手報仇了???】
【公孫瓚有問題嗎?將叛軍殺的狼狽不堪,毫無疑問的是大勝,其餘能挑刺的,也就是在沒探明情況下輕敵深入導致被圍,其他的也挑不出太多的毛病。】
【但劉虞的手段,明顯更適合當時黃巾結束,想要恢複生息的幽州。他輕鬆分化了叛軍,並安撫了胡人,局勢直接穩定了下來。】
【理念的差距就此出現,公孫瓚是鷹派,他需要殺胡人來累積功勳,在他眼裏,隻有死掉的胡人才是好胡人。】
【劉虞是鴿派,他懷柔,拉攏,各種手段無所不用,甚至和胡人做生意,送禮,用以恢複破敗的幽州,這是絕了公孫瓚的將軍夢。】
【我們現在知道,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何況劉虞把公孫瓚的不光財路,連升遷之路都堵死了。】
【這就是兩人最初的結怨。】
(不錯,這段東西講的很細致。)
(這就是時局的無奈啊,沒法說誰對誰錯的,一定要說的話,隻能是劉虞對。)
(確實無奈,劉虞是上司,公孫瓚是下屬,而且頻繁的出征,公孫瓚或許是爽了,但幽州的老百姓就難了。)
(哎,公孫瓚早生了二十年,他如果晚生二十年,未必不能做到田豫那個位置。)
(樓上的,你太小看田豫了,公孫瓚雖然能打,但他的情商真的不敢恭維。)
(確實,官場裏還是要講一點方法的,莽夫不可取。)
(劉虞算是脾氣好的人BOSS了,待會下邊的內容才讓人上頭呢,真的,別太高看公孫瓚這個人。)
......
平原太守府內,劉備又歎了口氣,這事兒他當然是門清,自從揍了督郵之後,就在公孫瓚麾下待了不少的時間,之後才來的平原。
就像光幕說的,這事兒很難用對錯來評論,隻能用合適或者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