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法?”
連西涼城中在西風知秋溫柔鄉裏享受了兩三天的楚三千都知道,孔雀皇朝所謂的法其實就是不滅天朝的“道”,佛修修佛法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道修修道。但此刻,靈山佛爺對無量和尚“佛便是妄”的答案沒有絲毫表示,便問“何為法”,顯然有著別的一層意思。
和尚繼續回憶。
三天之後,饑寒交迫的孤兒被一片玉米麵饅頭誘惑,加入了當地丐幫。
這個丐幫,當然不是武俠小說中的天下第一大幫,事實上那個時期,每座能稱得上“城市”的城都有一個丐幫甚至許多個,這種丐幫當然更不會以扶危濟困為宗旨,下層幫眾為糊口,上層幫眾為養家,頂層幫眾為賺錢,這才是事實。
這個丐幫有著嚴格的分級製度,事實上尋常乞丐想加入進去並不簡單,但誰讓這孩子臉長得這麼嚇人來著?稍一收拾就是最可憐的那種孤兒,稱為搖錢樹也不為過。他成了丐幫最底層幫眾中的一個,生活並不好過,但經曆過最初一段艱難的時光後,好歹可以吃飽穿暖,對那時候的他來說,這已經是難得的幸福了,他很滿足。
最初的那段時光,很難過,長期缺乏營養使他看起來是如此的瘦弱,小身板一陣風都能吹倒,這對丐幫來說可是難得的財富——當然是因為他長得越瘦,也就顯得越可憐,來錢也就更快更多。但過了不久,他的上司就發現這孩子怎麼吃吃多少都是吃不胖的,於是對這個給他弄了不少錢的小孩,少了那麼一絲吝嗇——雖然隻是一絲,也足夠他吃得飽睡得暖了!
在這段時光中,他換了個名字。
事實上他從來就沒有名字,孤兒院工作人員才懶得記孩子的名字——一百多個孩子,要是全都記下來還不得累死?那些人叫他們從來都是“你”,“小兔崽子”,“小赤佬”這樣——他們可不用怕孩子們不知道是在叫誰,孤兒院裏哪個孩子不得每時每刻看著他們的臉色?不看,那就是至少一頓飯沒有了。
這個世界不是惡人當道,卻是不折不扣的惡人大行其道。
五兩。
不像個名字,更像個外號。
因為他長得太過瘦小,比原先最瘦小的八兩肉的“八兩”還要瘦小,就隻能叫“五兩”。
幫主姓趙,他的名字就是趙五兩。
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他自學考上大學,才改成“趙無量”。
十五歲,在丐幫中生活了七年之後,他又逃了。
這時候已經是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化運動轟轟烈烈如火如荼,一座座城市驅趕整治乞丐的政策更是爭前恐後不斷出爐,這時候,他所在的這個丐幫的生存環境也越來越差,稱得上是舉步維艱。而他雖然依舊很瘦弱,但由於年齡越來越大,身上又沒什麼“殘疾”,相比其他幫眾,優勢越來越少,最終······泯然眾人矣!
也就是說,他不能給幫主掙更多的錢了。
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他不止一次見過,許多個身體完整長得又白白胖胖的“新人”,因為占了口糧又不能掙錢,被活生生打斷手腳或者割斷舌頭穿聾耳朵刺瞎眼睛,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同情為頂層幫眾賺取更多的財富。
所以他逃了。
他離開了這座他不願提起名字的城市,在一座小縣城中紮了根。
這時候他已經懂了很多東西,身材瘦小卻有一身不小的力氣,也有不錯的眼力,遇到事情的時候也還算是機靈。所以很快,他就在這座小城站穩了腳跟。他不再乞討,白天他在一個個垃圾桶裏找殘羹剩飯和廢棄塑料報紙什麼的,到了晚上就在一個廢棄的工廠裏住下。住在這個廢棄工廠裏的不隻是他自己,還有許多同樣無家可歸的人。他常常借著某個人撿到的蠟頭讀報看書——在丐幫裏的日子,他小心翼翼地跟一個老人識了字。
他在這座小城呆了三年。
三年後,他十八歲了。
成年的年齡,也是花季,但這對他根本沒有區別,他還是他,日子還是這樣過。三年,他靠著機靈、聰明、心也夠狠活的很不錯——對他來說,能吃飽能睡暖就是不錯。
這一年,這座小城也開始了對隨處可見的乞丐、拾荒者的整治。
在日子重新變得艱難起來之初,他用三年省吃儉用剩下來的,全部的積蓄換來了兩張紙。
這兩張紙,一張是戶口本,一張是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