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毀譽參半的鐵麵皇帝——雍正(19)(2 / 3)

盆景:雍正八年“八月十一日太監張玉柱傳旨:年羹堯進的點翠盆景五盆內有一盆好的,其餘俗氣些。再做盆景,樹身子不必用銅挺子,做翠樹身子,再做點翠竹挺子、點翠竹葉子,像紫竹林款式。再做點翠的竹子做散散的盆景。再做斑竹挺上用點翠葉子盆景。欽此。”

從這些有據可查的曆史中可以看出,雍正皇帝並不保守,他是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歡新鮮有趣又漂亮的東西,甚至像個孩子一樣,沉浸在這個時髦的世界裏。

2 喜好祥瑞——鐵腕皇帝也迷信

雍正喜歡吉祥的征兆,但不幸的是他卻死在一種最不吉祥的傳說之中,這是宿命,還是上天的嘲弄?

雍正皇帝很迷信那些表征大吉大利的祥瑞兆示。 重視“祥瑞”,在中國曆史上不是稀罕的事。古代人把“天降甘露"、“麒麟現”、“瑞芝生"、“卿雲出”等等,當做吉祥之兆,象征著著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的景象。雍正喜歡這些所謂的吉兆“祥瑞”,可能是與他喜歡佛法有關,但其中也含著更深遠的意義恐怕隻有他自己最清楚。

雍正朝時曾任總督、侍郎的李紱寫文章稱,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雍正帝即位的前幾日,天氣陰霾慘淡,到登基受百官朝拜時,“天氣忽晴明”,陽光燦爛,待到第三天,空中出現了卿雲。雍正元年(1 723年)九月,雍正帝赴遵化景陵送他生母孝恭仁皇後的靈柩時,卿雲再次出現。第二年正月,他舉行祈穀祭祀禮畢,人們又看到了卿雲。

因為皇上喜歡這些“祥瑞“之像,全國各地的吉兆便紛至遝來。雍正元年,馬蘭峪總兵官進呈順治帝孝陵長出的蓍草。百官們都知道,傳說中隻有伏羲陵墓後才有蓍草園。雍正帝命廷臣傳觀,百官“驚喜讚頌以為奇瑞”。雍正三年三月初二,發生日月同升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同在地球一側四十五度角範圍內的現象,當時 叫做“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因為這樣的自然現象幾百年才出現一次,所以被古人看作嘉瑞。欽天監在推算出這一現象將要發生之後,立即報告給雍正皇帝。雍正以為這是難得遭逢的幸事,命令史館加以紀錄,並將此事告之國人。

雍正帝的生日是十月二十九日,雍正六年(1 728年)十一月,鄂爾泰的奏折說,聖壽節這天,官員行過祝壽禮之後,雲南各地出現“五色卿雲,光燦捧日”,第二天更“絢爛倍常”。他引述《孝經》裏的“天子孝,則卿雲見”的話,說明該地卿雲的出現,是由於“皇上大孝格天”。雍正帝見到這個折子非常高興,在殊批中寫道:“朕每遇此祥瑞,蒙上天慈恩,豈有不感喜之理”。於是,把鄂爾泰嘉許為上天賜給自己的“不世出的良臣”,將他的世爵由頭等輕車都尉超授為三等男爵。雲貴的官員也都跟著沾光,雲南提督郝玉麟從雲騎衛晉為騎都尉,其他巡撫、提督、總兵官各加二級,知縣、千總以上俱加一級。雍正帝如此重視卿雲的出現,內中奧秘就在它表示“皇上大孝”。為了穩定皇位,雍正竭力製造輿論,所謂卿雲的一再出現,無非是表明皇上是真孝子,天公尚且有此征象,臣民們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如果再聽信弑父改詔的謠言,不就是違天理昧忠孝的亂臣賊子嗎!但謊言終究瞞不過人,雲南大理縣的劉知縣聲稱:“我的眼睛迷了沙子,怎麼看不見卿雲啊?”當時懷疑“卿雲現”一說的還是大有人在。可見,種種所謂祥瑞以及“卿雲現"的出現,完全是雍正帝用以表明他皇位繼承合法化的一種宣傳手段。

雍正七年,傳說康熙帝景陵的石柱上生長靈芝一枝,長六、七寸,“祥光煥發”。雍正十二年,這裏又長出瑞芝九本。這是所謂的靈芝之瑞。雍正非常高興,到處傳揚這件事情。雍正並不知道,也許一年以後,這些的所謂“祥瑞”都要成為笑談,因為他的腦袋被人割掉了,他所謂的“祥瑞”被民間賦予另一種解釋。

雍正七年的冬天,正在修繕曲阜孔廟的時候,地方官奏報,在大成殿上梁的前兩天,當地呈現卿雲。同時期,山西官員報稱保德州地方“卿雲捧日,外繞三環,光華四射"。臨晉縣卿雲麗日,五彩繽紛,霞光萬丈。次年,湖南官員也不落後,報說該地“卿雲麗天,霞光萬道”。

雍正八年(1 730年),正在營建雍正的陵寢,官員奏稱在房山縣的采石工地上,飛來了一隻鳳凰,“五色具備,文彩燦然”。同時有人報告在該縣還見到高五六尺的神鳥,“毛羽如錦,五色具備,群鳥環繞,北向飛鳴”。鳳凰出是“王者的嘉祥”,何況群鳥向北飛鳴,更是歌頌皇帝盛德的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