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麵,兩軍相接。頓時殺聲震天,刀槍翻舞,箭彈並發。清軍先鋒藍理飛舟闖入敵陣,揮刀斬劈,如入無人之境。總兵林賢、朱天貴亦率舟入陣,奮勇砍殺。清軍水師源源而來,施琅令他們舟自為戰,人自為戰,直殺得敵軍舟翻人仰,死傷無數,海水竟被染紅。那劉國軒確實驍勇,更兼他相信颶風必起,穩操勝算,雖麵對勇猛清軍並不懼怕,也殺了許多清兵。誰想天公不盡如人意,竟在劉國軒滿望颶風驟起之時,半空裏突然響起一聲雷鳴。“雷鳴風止”,將劉國軒滿腔希望化為泡影,使他登時驚得脊背冒出了冷汗。接著又聞雷聲滾滾,不斷送入耳鼓,臉色不由大變,喃喃說道:“天命矣,今且敗。”其部下諸將見他如此模樣,那必勝的信心也便失去了許多,士氣遂驟然下降。施琅卻不失時機,立命舟師掩殺過去。一時間海上火起,敵船被焚,鄭軍士卒紛紛跳海。劉國軒眼見得此戰敗北,隻好駕舟逃命。他先奔四角山,後奔牛心灣,不想陳蟒、康玉早已等在那裏。劉國軒不敢交戰,倉倉惶惶逃回台灣去了。這一戰,清軍焚毀敵船百餘,敵兵被殺,溺死無數,號稱台灣門戶的澎湖遂告收複。施琅便統率舟師乘勝追至台灣,泊舟鹿耳門。
施琅在給康熙上奏時曾言,“澎湖克,則台灣計日可下”。事實果真如此,那在馮錫範操縱下的鄭克爽,見劉國軒狼狽歸台,施琅大軍壓境,心知大勢已去,如再頑抗,玉石俱焚。遂派部下馮錫珪、鄭平英持降表到施琅軍前請降。施琅便上奏康熙,請他頒赦招撫。
康熙接得奏折,高興異常,即頒諭旨一道,詔諭鄭克爽,意謂:朕禦天下,體念兵民,沿海百姓,台灣居民,皆吾赤子,朕不忍聽其久於水火之中。你父竊據台灣,騷擾沿海,致使百姓不得安寧,天下不得統一。你雖年幼,也想效法前人。朕才不得不派提督施琅選將練兵,出洋進剿。如果你能悔罪投誠,率所屬偽官悉行登岸,朕則盡行赦免你們一切罪行,並且加恩安插,務令各得其所。
康熙一紙詔書,將鄭克爽等心中疑慮盡行掃除,他們眼見前行有路,便即悔罪投降。鄭克爽、劉國軒、馮錫範等遂俱剃發,至施琅軍前繳出三代相傳的延平郡王金印、招討大將軍金印和公侯伯將軍銀印。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率清兵進駐台灣,漢族、高山和各少數民族人民喜氣洋洋,“壺漿迎師,接踵而至”。就連鄭克爽等也“歡呼踴躍”,竭誠歡迎。
年青的康熙皇帝接到施琅收複台灣奏報之時,恰是八月十五日。中秋佳月掛中天,金風送爽,菊香陣陣。康熙喜不自勝,遂作《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七律一首:
萬裏扶桑早掛弓,
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
柔遠初非默武功。
在適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困,
耕鑿從今九壤同。
康熙為了表彰施琅的戰功,加封他為靖海將軍、靖海侯,世襲罔替;並賜禦用袍服及花翎。那鄭克爽及劉國軒等後來俱遵康熙諭旨到了京師,康熙履行前言,封鄭克爽為海澄公,隸漢軍正紅旗。劉國軒、馮錫範也封了伯爵。鄭成功之子鄭聰等六人,鄭克爽之弟鄭克舉等九人,以及劉國軒等子弟,俱陸續移入內地。其餘職官也於近省安插墾荒。
後來,朝中有人主張舍棄台灣。施琅又上奏康熙,陳明利害:台灣雖一島,實腹地數省之屏障,如棄台灣,則荷蘭必乘隙複據,竊窺內地。沿海諸省,斷難安然無虞。台灣地數千裏,人民數十萬,不惟斷不可棄,反應加強管理,請設鎮守官員。
康熙將施琅奏折交王公大臣會議,大學士李爵、蘇拜等極表讚成。這也恰合康熙心意,便即頒詔準如所請。遂在台灣設一府三縣,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駐兵八千。並設澎湖副將一員,駐兵兩千。自是台灣回歸祖國,大清天下一統。台灣經濟、文化從此蓬勃發展,國家海防力量更形強固。
四 剿滅噶爾丹
1 野心勃勃——喀爾喀蒙古內亂
準格爾部對喀爾喀蒙古三部早已垂涎欲滴,偏偏這時土謝圖部和劄薩克部因為爭奪美人而起了內哄,準噶爾汗噶爾丹趁機吞並了土謝圖部、劄薩克部和車臣部,噶爾丹利令智昏,更肆無忌憚,又打起漠南蒙古的主意來。這對噶爾丹究竟是福,還是潛藏的禍?
康熙年間,中國北部和西北部有蒙古三大部,叫做漠南蒙古、額魯特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南蒙古在大漠以南,與萬裏長城相近,也稱作內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在大漠以北,也稱作外蒙古。額魯特蒙古則遠在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