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平三藩始末
1進退兩難——吳三桂反叛的偶然與必然
吳三桂因其特殊的曆史作用頗受爭議,也因反複無常而出名,他曾三易其主,康熙決定撤藩時他最後一次反叛,他是被逼無奈還是另有隱情?
此時正是暮春時節,野外花枝招展,綠草如茵,在這淡宕的春風中,送進一聲聲細碎的鳥語,令人心曠神怡。這天,康熙帶領一些親近大臣去騎馬踏青。這時,突然有一個風塵仆仆的清騎兵手舉六百裏加急的奏折飛奔過來,隻見他滾鞍下馬撲倒在地。侍從接過奏折呈給康熙。原來雲南的湖廣總督奏折,奏折上說吳三桂已於十一月二十一日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扣留禮部侍郎折爾肯等,偽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率領所部藩兵反叛了!康熙皇帝怒氣頓生,他大聲說道:“起駕回宮!”一行人等跟在康熙的馬後向京城的方向疾駛而來。雖然設想過吳三桂接到撤藩詔諭後的種種反應,並估計到他可能舉兵叛亂,而且也籌劃好了平定叛亂的軍事措置。然而當這一消息真的到來,他仍然不免感到震動。“三藩”就像三枚健康之體上的釘子一樣,必須拔出。
其實“藩”是一種省略說法,指的是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個藩王。這吳三桂原是明朝把守山海關抵禦清朝的總兵,闖王進京後,他為了愛妾陳圓圓之事投降清朝。並且自告奮勇,引清軍入關。為清朝定都北京,進兵中原,殘酷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賣了大力。就這樣,他被清朝封為平西王,坐鎮雲南。尚可喜、耿仲明原來也都是明朝皇帝派往遼東抵禦清軍的邊將,後來也投順了清朝,為清軍滅明和剿殺農民起義軍效勞。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坐鎮廣東。耿仲明被封為靖南王,坐鎮福建,耿仲明死後,由其孫耿精忠襲位。這三個藩王各握重兵盤踞南方。暗中又相互勾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割據勢力,對康熙王潮的安定團結形成了很大威脅。
尤其是吳三桂,更是驕橫無理。朝廷的吏部和兵部,本來是管地方軍隊和官吏任免的,可吳三桂卻說雲南的官吏任免,吏部兵部“不得掣肘”。他另搞一套,叫做“西選”,經他選定方才算數。他還將“西選”官吏派往全國各地,一時號稱“西選之官遍關下”。清朝的財權本來在戶部,可吳三桂偏不許戶部幹涉雲南財政。他除了伸手向戶部要錢外,還在雲南熬鹽,開礦,甚至自行鑄錢,使那白花花的銀子像流水一般流進了他的腰包裏。吳三桂等於是把雲南變成一個“獨立王國”。“人心不足蛇吞象”他還沒有以此為滿足,那吳三桂的野心真正大得很,吳三桂以愛美色出名,此時並不和陳圓圓整日玩樂,他很注重操練兵馬。他手下的五十三佐領,一萬二千名綠旗兵,每日加緊演練,不許懈怠,兵丁所用武器更是經常補充更新。並且指示他的兒子、額附吳應熊,在北京利用特殊地位刺探情報,清廷所有軍國要事,都得“日夕飛報”雲南藩府。你說,他這不是早巳陰蓄貳誌了麼?其餘二藩,在廣東和福建亦是割據一方,耿精忠甚至指使黨羽利用的姓氏“耿”字,散布“天子分身火耳”為他製造當皇帝的輿論。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立誌發展生產,使社會前進一步,他需要的統一穩定的政治局麵。這三藩的所作所為恰是與他背道而馳,他豈能容忍?早想找個機會把這三藩除掉了。
康熙十二年的六月,趁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請求撤銷藩王、歸老遼東,讓其子尚之信襲位的機會,就下了一道諭旨“嘉獎”,命他“盡撤藩兵回籍”。吳三桂和耿精忠得了這一消息情知前景不妙,便亦各上奏折,假意求撤藩,以試探康熙究竟做何表示。不料奏折到京後,康熙立召議政王大臣會議,命他們討論如何處理此事。就是在那次會議上,索額圖以“移藩不便”為由反對撤藩。使康熙頗感意外的是竟有許多人紛紛附和。隻有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大臣認為邊疆局勢經安定,再用不著藩鎮駐兵,力主撤藩。早就拿定主意撤藩的康熙,看他們爭執不下,便說:“一部《資治通鑒》寫得明明白白,前朝藩鎮久握重兵總要出事,朕的意思是早些撤藩為好。”於是頒下一道諭旨,準了吳三桂和耿精忠請求撤藩的奏折,隨即差了禮部左侍郎折爾肯等啟程赴雲南辦理吳三桂撤兵起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