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柴祭天後皇上乘坐禦用挽車登山。眾臣則乘坐旁邊的挽車登山。我和劉綬坐到了一個挽車上,這比現代的纜車要慢的多,日中後才到達山頂。
穿過南天門,來到七裏天街,皇上在前,眾臣在後,隨行蜿蜒看不到隊尾。
正值日中後天街陽光獨好,此時的天街隻是平整的山頂,到處是整塊幹淨的巨石,沒有任何商業氣息的店鋪。在現代我曾經在天街住了一宿,房價超貴,吃的超貴,還超難吃。看著四周純自然的天街不禁的感慨,誰會想到千年之後這裏將是一片繁華的商業區。
沿著天街蜿蜒著朝玉皇頂走去。麵前祭壇巍峨而立,由巨石壘成,高丈許,氣勢恢宏。不遠處處成排的營帳,其中一個規格稍大的為禦用,皇上抵達時進去更換了祭服。
至晡時,祭壇周圍的岩石上盤坐著身著乾坤八卦土黃色道袍的道士。每個道士盤腿席地而坐,上身挺直,微閉雙目,手持白色拂塵似神仙降臨人間。一切就緒皇上登上祭壇,但見祭壇上身著長長拖尾黑色祭祀服的皇上麵北而拜。眾臣在壇下按列而站,在最前方的是劉莊和劉疆,其他一如山下祭天時一般。隨著皇上的麵北而拜,群臣在劉莊劉疆的帶領下也都恭敬而拜,一時間耳邊隻有呼呼風聲,以及衣帶摩挲之音。
拜後起身,尚書令走上祭壇向皇上獻上玉牒及玉檢,皇上親手用一寸二分的禦璽鈐封。封好後,太常命騎士二千餘人抬起壇上的方石,尚書令將玉牒藏入其內以後,再用方石蓋好,其後又由尚書令用五寸之印鈐封石檢。石檢,就是石函, 中空, 可放玉牒。玉牒,就是玉石薄片,上刻祈禱文字,後世稱玉牒文。玉牒放在石檢中,封好埋藏山頂祭祀壇之中。
這時我才看清巨大的方石上刻文如下:皇上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則封,誠合帝道孔矩,則天文靈出,地祇瑞興。帝劉之九,會命岱宗,誠善用之,奸偽不萌。赤漢德興,九世會昌,巡岱皆當。天地扶九,崇經之常。漢大興之,道在九世之王。封於泰山,刻石著紀,禪於梁父,退省考五。帝劉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九世之帝,方明聖,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赤三德, 昌九世, 會修符,合帝際,勉刻封。予誰行,赤劉用帝,三建孝,九會修,專茲竭行封岱青。
這些文字十分粗糙 ,大多是方術之士編出來的。沒想到推崇華麗辭賦的皇上卻奉此為經典,還將它們鐫刻在紀念封禪大典的石碑上!恍然覺的現代登泰山時,隻見了漢武帝的無字碑,沒見建武帝的方石?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莫非我來的這個空間隻是一場夢?
玉牒封好之後皇上麵對群臣,以慷慨激揚的聲音道:“王莽以舅後之家,三司鼎足塚宰之權勢,依托周公、霍光輔幼歸政之義,遂以篡叛,僭號自立。宗廟墮壞,社稷喪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揚、徐、青三州首亂,兵革橫行,延及荊州,豪傑並兼,百裏屯聚,往往僭號。北夷作寇,千裏無煙,無雞鳴狗吠之聲。皇天眷顧,以匹庶受命中興,年二十八載興兵,以次誅討,十有餘年,罪人斯得。黎庶得居爾田,安爾宅。書同文,車同軌, 人同倫。舟輿所通, 人跡所至,靡不貢職。建明堂,立辟雍,起靈台,設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吏各修職,複於舊典。”
儀式完畢,皇上再次叩拜,群臣高呼萬歲,音動山穀,浩瀚之音似乎已經將大漢的祈禱告知上蒼。
慶賀封禮告成,皇上率領群臣從原路下山。返回天門時,暮色已深,隊伍連綿不絕,在黑暗中打起了火把,茫茫山中仿若星光點點。直到子時之後,皇上才抵達山下,而群臣到次日清晨寅時才全部下山。
封禪後的第三天即二月二十五日,皇上又率領群臣在梁陰祭地神,以漢高後呂氏配享,隨同祭祀山川眾神。二月二十七日,皇上又抵達梁父,下令免去奉高縣當年的一切租稅。
至此封禪活動大功告成,就在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將皇上及眾臣從封禪喜悅中拉出,位列三公的司空張純突然病故了。剛剛封禪完畢,便有朝中重臣亡故,一時間各種傳言不脛而走。為了安撫人心,皇上下旨命太尉趙熹,司徒馮勤率領部分朝臣運送司空張純的靈柩先行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