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靈隱“亭文化”(1 / 2)

《宋詩紀事》reference_book_ids\":[731637441900419793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start_container_index\":2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樊榭山房集》reference_book_ids\":[7316374423173336091]}],\"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4},\"quote_content\":\"《一統誌》reference_book_ids\":[720557642231893504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亭是中國古建築中具有悠久曆史的特殊形式,它的體製構造較為簡單靈便,經長期的演化變遷,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物化形態的載體。亭不僅是山水園林名勝中不可缺少的點綴,而且由於它與曆史人物、事件的各種因緣,有的更成為帶有典故性的文物。因此,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修建並保留至今的各式各樣的亭建築物,就構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亭文化”。中國古代的文人學士,早就將建築物中的亭台樓閣作為寫作題材的審美選擇,並創作了許多傳誦久遠的名篇。“亭文化”也是靈隱寺的一大特色。靈隱寺較為知名的亭有冷泉亭、翠微亭等,這些亭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

出飛來峰,洞口即是冷泉。冷泉掩映在綠蔭深處,泉水晶瑩如玉。在清澈明淨的池麵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噴薄而出,無論溪水漲落,它都噴湧不息,飛珠濺玉,如天女散花,溪流湍急,景色幽深。它處處給人一種清幽恬靜的美感。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據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常在冷泉亭上飲宴賦詩,曾留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冷泉亭依澗而立,亭子是唐時杭州刺史元英所建。那時,在冷泉亭旁邊建有虛白、候仙、觀風、見山四個亭子。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特別喜歡這個地方,特地撰寫了《冷泉亭記》一文:“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亭內原有一匾額,“冷泉”二字為白居易手書,“亭”字為蘇軾續寫,現已不存。據說蘇東坡守杭時,常攜詩友僚屬來此遊賞,並曾在冷泉亭上“畫扇判案”。後來冷泉亭被山洪衝毀,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又在岸上重建。多年來冷泉亭以山樹為蓋,岩石為屏,一直是人們流連聚會、休憩賞景的地方。曆來有很多文人騷客在此留下詩句,如:亭上董其昌的一副對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因為寫得很有意趣,金安清便有作答:“泉水澹無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覺;峰巒青未了,去來非佛弟子能言”。清代名將左宗棠的聯句似得禪理:“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本自佛家經典,有一種超凡入聖的韻味。除白居易與蘇軾之外,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也曾在此留下佳作,如:

滿江紅·題冷泉亭

辛棄疾

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

漸翠穀、群仙東下,佩環聲急。

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

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識。

山木潤,琅玕濕。

秋露下,瓊珠滴。

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

醉舞且搖鸞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

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

作者在南歸之後,隱居帶湖之前,曾三度在臨安做官,但時間都很短。乾道六年(1170年)夏五月,作者31歲時,受命任司農寺主簿,乾道七年春出知滁州。這段時間是三次中較長的一次,這首詞就是在杭州作的。詞的上闋寫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冰來峰;下闋寫遊亭的活動及所感。上闋自上而下,從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澗寫起。隱晦地寄托了作者的誌趣,而最後一句“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點名了主旨。作者南歸之後,北方失地未能收複,不但夙願難酬,而且永難再回故鄉。隻能長期在南方作客,鬱鬱不得誌,因而觸景懷舊,便有了無限傷感。要想排遣這種傷感,隻能通過醉中的歌舞,但事實上是排遣不了的。話說得平淡、含蓄,“恨”卻是很深沉的。不僅關係個人思鄉之“恨”,還關係整個國家、民族命運之“恨”,自然會引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這首詞由西湖景物觸動作者的思鄉之情聯想到國家民族的悲哀,表達含蓄悲憤深廣;寫景形容逼肖,而開闔自然。它並非是作者刻意經營之作,但是體現出作者詞作的風格特點和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