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育青少年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生活作風。2006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華民族曆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提煉和升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鮮明導向,對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青少年中,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特別是“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教育有著積極的含義。學校要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學校管理、課外活動等各個環節,並且應該引導青少年認識到,艱苦奮鬥是為了更合理地消費,合理地消費又能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無論物質文明發展到什麼程度,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仍然是一種美德,鋪張浪費是可恥的行為。要教育青少年從生活、學習的點滴中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要一味地在吃穿用上和同學進行攀比,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生活、學習等消費資金均來源於父母的辛勤勞動,要盡量減少家庭的開銷,努力學習,讓自己的青春過得更精彩、更有意義。
其次,教育青少年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曆史告訴我們: “成由節儉敗由奢。”在我國現實的國情下,盲目消費、攀比消費和炫耀性消費等都會給有限的自然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都將危及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盡管當前我國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人民的消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仍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總體生產力水平還較低。我們完全沒有理由去享受高消費,過奢侈豪華的生活。即使將來生活富裕了,也要時刻牢記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這一傳統美德。每一位公民都應以勤儉節約和適度消費為榮,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有效遏製浪費現象,正視現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父母要適時適度地對孩子的日常消費作健康的引導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成長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天長地久的。
1.父母應該正確對待給孩子的“愛"
“寧可大人省吃儉用,也不能苦了孩子”.這是當代青少年家長的心聲,他們都心甘情願地在孩子的身上進行投資,生活上、教育上、娛樂上都照顧的很到位。孩子隻要提出的要求不是特別離譜,他們都盡量一一滿足,如果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就有一種愧對孩子的心理。其實,正是父母這種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縱容了他們奢侈浪費的消費習慣。實際上,父母對待孩子的愛一定要適度、正確,給予孩子金錢的多少不是衡量疼愛孩子的唯一標準。父母在給予孩子一定的消費自主的同時,要注意“家情”的教育,讓孩子了解到父母掙錢的艱辛,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樹立勤儉節約的思想。父母還要經常告誡自己的孩子,除了物質上的消費享受之外,更應追求精神上的積極向上的東西。如果把自己的消費停留在物質的層麵上,那和動物還有什麼區別呢?可喜的是,近幾年來,在健康消費觀的指導下,當代青少年的消費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向較好的趨勢發展,他們對精神消費和發展消費的投資比例越來越大。未來這種消費的趨勢還會進一步增強。父母正確對待給孩子的“愛”,還需要有計劃地控製孩子的生活費,對於孩子的消費要求,要進行適當地監督和引導,決不能一味姑息、放縱,造成不良的後果。
2.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社會實踐的機會
一位從事少兒研究的專家認為, “孩子們的畸形消費觀念與孩子們缺少一種親身的體驗有很大關係。”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是向成人學習的過程。消費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單純地滿足吃、穿、用等基本的生活需要,還包含了他們在消費活動中獲得基本的生活常識,以及通過自身的消費行為認識周圍世界的作用。消費品如何選擇、怎樣花錢最合理、怎樣存錢、怎樣賺錢等,都應包含在對孩子的引導、教育內容之中。我國許多青少年的父母,在童年時代都經曆過災難和動亂,體驗了物質生活的貧窮和養家糊口的艱辛。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希望自己受過的苦難不要再落到孩子身上。於是,家裏所有的家務都由他們默默地承擔起來,生怕把孩子累著,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無需他們親自動手。家長經常給孩子苦口婆心地講父母掙錢多麼的不容易、父母幹活多麼的辛苦,卻不讓孩子親自實踐一下。結果孩子往往隻懂得“燙”的概念卻永遠都無法體會到“燙”的感覺。因此,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充分的社會實踐機會。比如,父母可以適當地給孩子安排一定的家務勞動,這樣既使他們加強了勞動教育,又使他們能親自體驗到父母掙錢是多麼的不易,從而有利於親情之間更多的謙讓、互愛、寬容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