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什麼是金錢
一、金錢的起源和發展
自從金錢隨著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出現而產生,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幾千年來,根據各個曆史時期具體情況不同,貨幣的形式也總是處於變化發展之中。曆史中金錢幾乎可以采取任何形式。中國古代的皮錢是由白色的牡鹿皮製成的,最先出現於公元前140年的吳地;馬萊他島(所羅門群島中的一個島)上的人們用海豚的牙做錢幣;在斐濟,鯨魚的牙是錢幣,其中又以較為少見的紅色牙齒更值錢;在太平洋的西北部,人民通常用海狸皮作貨幣,一起使用的還有蝸牛的殼、鮑魚殼、羊毛毯等,甚至還有被當作奴隸的人。“這些奴隸和勃尼奧的錢幣相比是幸運的,因為不管怎樣他們還活著,而勃尼奧的錢幣是用人的頭蓋骨製成的。這種頭蓋骨錢幣當然是最生動的,同時也是最讓人厭惡和憎恨的金錢戰勝人類頭腦的例子。”金錢也經常從那些富有營養的可食用物品或者其他美麗的物品演進而來:古埃及人用穀物;地中海國家用牛;沿海地區和各海島上的居民則用成串的美麗貝殼。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貨幣產生於中國。人們曾經長期以耕作的農具(刀、鏟、鋤之類)作為流通工具。到了周朝,則開始頒發一些保留農具形狀,但體積微小的貨幣,純粹以流通為目的,成為現代意義上的貨幣。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這些貨幣中的一種一一刀幣保留了下來,隻不過保留下來的僅僅是中央有一個孔的圓形刀柄,原來的刀頭不見了。這些刀幣上的孔原來就是用來把刀幣串在一起而設計的。從此,金錢開始了它的曆史之旅。我們來追尋曆史發展的軌跡會發現金錢的形式大體上依次呈現為金屬貨幣,紙幣和電子貨幣。
曆史上最先出現的是金屬貨幣。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有這樣的描述:“從蘭諾斯島來了一大批載著酒的船隊。其他的希臘人急忙前去購買,有的用黃銅,有的用發光的鐵,有的用獸皮、牲畜或奴隸。”荷馬史詩產生於公元前9世紀,這些描述反映當時希臘還未使用錢幣。然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後的商代後期和西周就有了原始布幣和金屬貝。可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行錢幣的國家。傳說中,夏代已經有了貨幣,商代的海貝的確已經成為貨幣,與此同時,銅也成為一種秤量貨幣,還出現了銅鑄幣。最早的鑄幣即商代人們使用的鑄幣是用銅仿製海貝形狀鑄造而成的,這就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金錢”---金屬貨幣的鼻祖。
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樸素商品貨幣向金屬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銅貝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的商品貨幣就慢慢地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管子·國畜》說:“先王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鑄錢)為下幣。”所以在春秋戰國以前珠玉曾是上等貨幣。但是珠玉不像黃金或銅幣,不是容易破碎,就是不能回爐冶煉重鑄,所以它的上幣地位沒有維持很久。《漢書·西域傳》指出:“雖有珠玉,不如金錢。”此為有利佐證。秦始皇統一中國,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秦統一幣製後,規定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當時黃金是大額支付的工具,銅錢則是小額支付的工具,兩者都作為商品(包含勞務)交易的流通媒介。值得注意的是,黃金的“金”與銅錢的“錢”合稱為“金錢”,就是中國語言中的“金錢”名稱之由來。銅錢價值較低,所以各個時期都有價值較高的貨幣用於大額支付。西漢以前主要是黃金,宋以後白銀的地位日漸重要,至清末,終於取得了主要貨幣的地位。
在世界曆史上,金屬貨幣是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之後才開始產生。正如恩格斯指出:“隨著生產分為農業和手工業這兩大主要部門,便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然而,所有這一切都還很不發達;貴金屬開始成為占優勢的和普遍性的貨幣商品。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金屬貨幣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是金屬稱量貨幣時期,“還不是鑄造的貨幣,隻是簡單的按重量交換罷了”。固充當金屬稱量貨幣的金屬,除了金、銀外,還包括銅、鐵等。據曆史記載,早在公元前580年左右,國外有的地區曾經以鉛製品作過貨幣。另外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斯巴達曾頒布法令,規定以重約一斤半的鐵棒當貨幣使用。金屬鑄幣大致產生於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之後。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它創造了一個不從事生產而隻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一一商人。年輕的商人階級還絲毫沒有預感到他所麵臨的偉大事業。但是這個階段正在形成。隨著它出現了金屬貨幣即鑄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