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無錯不成書”的說法聽似有些誇張,其實這是讀者群對書報刊等出版物(廣義上含廣播、電視、音像製品及網絡上的用字用詞)極為中肯的評語。同時也是鞭策和激勵出版人應該更加辛勤努力,讓麵世的出版物完美無缺,把各種可以避免和應該避免的差錯減少到最低限度,直至消滅殆盡。然而現實卻是許多出版物上差錯依然屢屢出現,這不能不使眾多出版人感到困惑、不安和憂慮。

我們相信,每一個出版人出於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決不會在工作中稍有懈怠,掉以輕心的。大家深知,出版物編校質量的高低,不僅會影響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健康傳播和使用,進而還會對廣大讀者尤其對中小學生和文化層次一般的讀者造成誤導,以訛傳訛,貽害久遠。當然,在書報刊發行已經進入市場經濟的今天,出版物的內容、印製質量以及文字差錯率的高低也必將影響其在市場中所占份額的大小。

時下書報刊出現差錯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思想認識方麵的。在“搶市場、創利潤”的思想指導下,有些出版單位壓發稿指標,定利潤計劃,甚至和獎金、福利掛鉤,使編輯人員既要策劃選題、組織寫作,又要審讀並加工文稿,有的還要參與發行推銷工作,由於工作量太大,疲於應付,疏於對文稿的精細審讀和加工,使某些不應該發生的差錯在眼皮子底下滑了過去。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文稿“三審製”、校樣“三校加通讀”、發稿必須“齊、清、定”等製度形同虛設,往往為了“趕任務”,急於求成,把粗放加工、校對的文稿匆匆推向了出版印刷工序。在有些編校人員思想中,也常常把發生差錯的原因諉過於客觀多,責之於主觀少;還有個別的人認為出一些差錯在所難免,隻要不影響內容或情節,能基本文通字順就行。有的對文學作品、休閑通俗讀物、影視娛樂新聞等,更會以“文學特點”“時尚”“網絡語言”等作托辭,讓竄改的成語、生造的詞語“登堂入室”;更有人認為隻要在政策法規、學術觀點和一些敏感問題上把好關,不出差錯就行,而對語言文字的加工則重視不夠。二是編校人員的語言文字功底不深。一些編校人員在審讀文稿以及隨後的編輯、加工、校對時不能發現差錯,或雖覺有些疑點,因查找資料核實遇到困難,把差錯輕易放了過去,這種情況在編校學術著作和專業性較強的作品時是頗為多見的。因此,對從事出版物工作的編校人員來說,語言文字功底過硬是基礎,否則在審讀加工、校對時就難以發現差錯,當然也就談不上去改正錯誤了。其次,責任心的強與不強,也是能否減少和消滅差錯的重要方麵,如果發現了疑點(能發現疑點很重要,但這僅僅是第一步)而缺乏鍥而不舍、欲窮其林的韌性,懶得核查,那就必然功虧一簣,把錯誤放了過去。此外,有的出版單位並不具備相應出版物的出版條件,為了占有市場份額,貿然超越專業分工,出版了一些非本專業的讀物,使編校人員勉為其難,雖然也采取了多種措施得以出版,其編校質量也往往難有保證。

出版物差錯率長期居高不下,深深困擾著廣大出版工作者。幾年來,在有關方麵一再呼籲出版單位要努力把差錯率減少到最低限度的背景下,有許多資深語言文字工作者和專業出版工作者編著出各種專著、實用手冊、輔導教材等,供編校人員作為案頭工具書學習使用。我們編著這本《簡明編校應用手冊》的目的,也是希望能為進一步提高我區書報刊出版質量盡一份綿薄之力。手冊分為兩部分:語言文字編的主要功能在於應用;特點是簡明扼要,貼近地區實際;編寫方法是每列舉一項誤用實例之後,以“釋例”的方式,指出其錯在哪裏,為什麼會出錯,應該如何改正;並對一些固定詞組如成語、慣用語、諺語等注明其出處,使之讀後加深印象。書中所舉實例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治區曆屆書報刊編校質量檢查和新聞出版局近年報刊審讀報告中“審讀指誤”欄目所指出的問題和相關資料摘編的;我們覺得這樣更全麵一些,針對性和實用性也更強一些。此外,還摘錄了一些與編輯、校對工作緊密相關的法規、文件和篇章作為補充。政策法規編包括改革開放以來與書報刊出版直接有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及規範性文件,這些文件對正確執行政策,把握輿論導向,規範出版行為,指導出版工作,都有著現實和長遠的意義。

除此,手冊還收錄了漢語拚音拚寫的基本規則和若幹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以及量和單位的用法規則,《外語地名漢字譯寫導則·英語》(節錄)及英文標點符號的用法等項標準和規則,供在實際工作中操作使用。

本手冊如能為我區廣播、電視、音像、網絡界及廣大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機關行政工作者等在釋疑解惑時有所裨益或參照,我們將感到格外欣喜和榮幸!

百密難免一疏。我們在編寫中囿於經驗與水平,時感有不盡不足之處。在此,熱誠歡迎各界朋友批評指正!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