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返家(3 / 3)

這些材料,將芻狗的形狀,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異滅(借用佛家語)的過程說得很清楚了。這個過程,是自然的過程。用時顯貴,用後廢棄,天地萬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天地並不施仁恩,隻是讓萬物如芻狗那樣走完自己由榮華到廢棄的過程而已。下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是這個意思。這裏,並沒有糟踐百姓的含義。

李偉國先生在《“人定勝天”語義的演變》一文(載《文彙報》2008年7月20日)中,又將《老子》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今傳本第七十三章)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視作對待著的雙方,解釋說:“天地不仁,亦猶《詩經》之‘視天夢夢’。‘天道善勝’,則猶《詩經》之‘靡人弗勝’。……老子的這些話,應該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視為‘人眾勝天,天定勝人’的一個來源。”將“天地不仁”理解為天地之道閉塞,正理泯滅,雖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十二的話“方其未複也,天地閉塞,萬物摧殘,賢愚易其位,善惡乖其應,若無天理,惟人自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說,而申包胥有‘人眾勝天’之語。方此時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見哉”作依據,但林栗這樣的理解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不合《老子》原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蕭鼎著名小說《誅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這本小說裏的解釋是,天與地是沒有感情的,不會理會人間的恩怨情仇,把人間萬物都當做草做的狗而已!

這句話是使《誅仙》成為了2006年最有名的網絡小說之一的原因之一。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